本文来自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作者/宋婧。
连日来,超强台风“杜苏芮”的来袭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7月31日,中央气象台持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这是自2010年中央气象台正式启用预警发布机制以来发布的史上第二个暴雨红色预警。在“杜苏芮”频繁冲上热搜的同时,一则来自科技圈的消息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协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上海中心气象台研发的全球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风乌”准确预测了“杜苏芮”的路径,为智慧气象带来了新思路。
基于7月21日至27日多个起报时刻预报路径及台风实际路径对比,“风乌”提前24小时误差值为38.7公里,精确度优于气象预报国际权威机构欧洲中期气象预报中心的54.11公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54.98公里。提前120小时预报数值对比显示,“风乌”误差值为121.4公里,明显优于欧洲中期气象预报中心的293.8公里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826.5公里。
台风预报并非易事。此前,中央气象台专家在分析“杜苏芮”的情况时坦言,“杜苏芮”移动路径不确定性大,具体登陆位置很难确定,强度变化也需要再三分析。然而,基于多模态和多任务深度学习方法,风乌突破了传统预报方法瓶颈并获得对气象数据关系的强大拟合能力,表现出了准确模拟台风等复杂大气活动规律的优越能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表示,随着大模型时代的来临,气象大模型的出现,正推动着气象预测发生变化。未来,气象大模型将和传统数值预报一起,推动着气象预测朝着更准、更快、更大范围的方向前进,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近年来,伴随气象现代化、数字化转型加快,我国智慧气象行业迎来了良好发展时机。相比于传统的气象监测与天气预报,智慧气象的气象监测和天气预报的功能更加精准,同时,还能够在更全面的范围内,提供影响气象变化的相关要素,例如气温、降水、风等。目前,智慧气象已在农业、电力、旅游、消防、交通以及水文等多个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2023—2030年)》。该方案明确,到2025年,确定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发展路线图,形成“542”整体框架布局,即初步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库、算力环境、算法模型、开放平台和检验评估的“五大基础”支撑;启动气象预报大模型等新兴技术研发,开展人工智能新兴技术与监测预警、预报预测、数值预报和专业服务“四大领域”融合;优化人工智能创新合作和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两大保障”环境。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发展水平将进入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