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相对于传统的生产制造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变革和提升,在互联网时代中智能制造本质上是对生产制造的一种拓展,从单纯的生产制造链延伸到产品的设计、分析、加工、装配,预测产品的综合性能、成本、市场响应和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人工智能以知识库、知识工程为核心,通过感知、交互、实时,最后达到自学习、自决策。因此,在和智能制造结合时,人工智能可以解决制造业的加工、装配以及服务等问题。
人工智能+制造”本质是追求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作为一类信息技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几乎与计算机同步。60多年来,人工智能涉及的技术和派系众多,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从人工智能发展目的的角度,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与人类一样聪明的人造机器”。
将这个聪明的“机器”放入制造业中,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机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技工水平”,以实现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这个放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追求“自动化”的过程实际上有本质的差异。“自动化”追求的是机器自动生产,本质是“机器替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强调机器能够自主配合要素变化和人的工作。
因此,“人工智能+制造”未来所追求的,不应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替人”,而应是将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甚至异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重新拉回“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即让机器承担更多简单重复甚至危险的工作,而人承担更多管理和创造工作。
当前正处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时代,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持续推进,未来广大的传统行业必然要实现智能化升级,所以这个过程将会持续释放出大量的智能化人才需求。在这一形势下,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的联合应用,即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专业方向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落地性更强。目前人工智能产品面临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落地难,导致落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突破大量的行业壁垒,而要想突破这些行业壁垒必须有产业人的参与,所以智能制造专业更容易提出可以落地的解决方案。
第二:实践能力更强。由于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往往有大量的实验资源和行业资源,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会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毕业生的岗位竞争力。
第三:行业属性更强。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智能制造专业具有较强的行业属性,较强的知识针对性往往能够有一个深入的学习过程,这对于未来的就业也会提供较大的帮助。
互联网助力“人工智能+制造”的三类典型场景
互联网经过数十年发展,已成为信息革命的中坚力量,也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领航者。其连接、数据、云、算法和安全等五方面的经验与积累,能够有效支持其推动人工智能与各产业结合落地。对“人工智能+制造”而言,目前互联网助力的典型场景主要有三类:
一是产品注智,从软件到硬件的智能升级。互联网可以将其人工智能算法,以能力封装和开放方式嵌入到产品中,从而帮助制造业生产新一代的智能产品。如谷歌开发出专用于大规模机器学习的智能芯片TPU、腾讯AI开放平台对外提供计算机视觉等AI能力等。
二是服务注智,提高营销和售后的精准水平。互联网可利用其人工智能算法,为制造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增值服务。一是售前营销,以人工智能进行用户侧需求数据的多维分析,实现更实时、精准的广告信息传递;二是售后维护,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制造业产品的实时监测、管理和风险预警。如三一重工结合腾讯云,把分布全球的30万台设备接入平台,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远程管理庞大设备群的运行状况,有效实现故障风险预警,大大提升了排障效率并降低维护成本。
三是生产注智,增强机器自主生产能力。互联网可帮助制造企业,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生产流程环节中,使得机器能够在更多复杂情况下实现自主生产,从而全面提升生产效率。目前主要应用在工艺优化和智能质检上,工艺优化上的应用,即通过机器学习建立产品的健康模型,识别各制造环节参数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最终找到最佳生产工艺参数;智能质检上的应用,即借助机器视觉识别,快速扫描产品质量,提高质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