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市场主导、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迭代加速推进、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已成为我国少有的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实现端到端自主可控、并有望率先成为高质量发展典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推动我国能源变革的重要引擎。
1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以下简称《规范条件》)和《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锂离子电池(以下简称锂电池)是一种将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提供能量的新型蓄能电池。锂电池产业是推动新型智能终端、电动交通工具、新能源储能等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广新型储能、发展未来产业的重点领域。
到2030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推广一批应用示范场景,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成3-5个高水平未来产业先导区。
逐步完善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制定出台200项重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应用场景得到显著拓展。
总体来看,新型储能仍然有着可观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预测,“十四五”最后两年,新增储能装机仍呈快速增长态势,超额完成目前各省的规划目标;“十五五”呈现一个平稳增长的态势。
人工智能有潜力在实现零碳建筑方面发挥变革性作用,通过优化能源消耗、减少浪费并改善建筑运营。
韩国电信运营商SK电讯(SK Telecom)近期宣布了一项战略计划,旨在通过进军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GPU即服务(GPUaaS)和边缘人工智能(Edge AI)领域,致力成为亚太地区“AI枢纽”。
“当前,市场日益聚焦锂电产品核心性能及企业的中长期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优质产能厂商目前均保持着产销平衡的状态,优质产能是紧俏的。”业内专家分析指出,下游需求回升、上游原材料价格稳定及新建产能扩张节奏放缓,有利于优质产能利用率的进一步提升,锂电产业链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升。
看似固态电池将要大规模铺开,各种技术路线轮番露脸,但事实情况是:量产至少也得到2026年之后。而在技术难题背后,固态电池的成本问题才是关键。
“芯片制造过程需要极高的精度和严格的控制,这往往会导致对电力和水的巨大需求。此外,半导体制造中使用的许多材料,如硅,都需要密集的、能源密集型的提取和净化过程。出于这些原因,这种生产模式从长远来看是不可持续的,”科斯塔说。
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坚持统筹谋划、安全替代,正确处理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破”与“立”的关系,源网荷储一体推进,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