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城市榜单出炉,看各地如何抢占新风口

胡锦明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报告》不仅分析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也为各地政府制定低空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工联网iitime”,【作者】胡锦明。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我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报告》不仅分析了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也为各地政府制定低空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次发布的《报告》创新性地构建起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出发,通过36项三级指标,对全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展开系统评估。深圳凭借90.0分的综合得分位居榜首,北京、成都则以85.8分和85.5分紧随其后,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多个城市凭借自身优势,在低空经济领域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报告》显示,北京拥有17家低空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机构和124项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彰显了其雄厚的研发实力。同时,北京低空经济企业总数达到1240家,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布局最为均衡,形成了高效的产业协同效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关村(延庆)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建成,集聚了从无人机整机制造到低空智联网等全产业链优质企业,成为北京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报告》将北京的发展模式归纳为"创新主导型",即主要依靠强大的科研基础和人才优势驱动产业升级。

深圳作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高和应用场景丰富。虽然没有在《报告》中详细披露具体数据,但根据其他公开信息,深圳在无人机整机制造、飞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拥有大疆等一批全球领先企业,同时在城市物流、应急救灾等应用场景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深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开放的创新环境,形成了"研发-制造-应用"的良性循环。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城市,排名全国第三,其发展路径被报告概括为"链合试点型"。成都充分利用作为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在低空旅游、农林植保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创新实践。同时,成都依托本地航空工业基础,积极推动传统航空制造业向低空经济领域延伸,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这种"政策试点+产业转型"的模式为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

《报告》还特别关注了杭州的"需求反哺型"发展模式。杭州凭借发达的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在无人机物流配送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当地企业对高效物流的强烈需求催生了一批专注于末端配送的无人机企业,而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又反过来推动了更多应用场景的开发,形成了"市场需求-技术研发-场景拓展"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商业环境活跃、应用场景丰富的城市。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格局,东部沿海城市在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市场应用等方面整体领先。然而,一些中西部城市如成都、西安等也凭借特色发展路径跻身前列,表明低空经济并非沿海城市的专利,内陆城市同样可以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这种多元化的区域格局有利于形成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协同和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

城市排名不仅反映了当前的发展水平,也揭示了未来的增长潜力。《报告》指出,尽管领先城市在规模和技术上具有优势,但部分二三线城市在特定细分领域或应用场景中可能实现"弯道超车"。随着低空经济向更多领域渗透,城市间的竞争格局仍可能发生显著变化,每个城市都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在差异化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