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产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经理人》援引研究机构Rho Motion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9月,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总计售出170万辆电动车,创下新的销售纪录。其中,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单月销售110万辆,几乎占全球市场66%的份额。从年初至9月底,全球共卖出1150万辆电动车,中国市场销量高达720万辆,年增长率达35%,明显领先于其他电动汽车市场。
在全球市场上,国产电动汽车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与欧洲和北美市场的疲软表现相比,中国市场持续强劲增长,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头羊。
图源网络
国产电动汽车的崛起并非偶然。这不仅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全球消费者对环保、节能、智能出行的追求。此外,国产电动汽车在性价比、能源效率、外观设计、驾驶体验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提升,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然而,在国产电动汽车市场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背后也有不容忽视的隐忧。
国内汽车芯片自给率不到10%
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迅速发展,但在汽车芯片这项核心技术,却极度依赖国际半导体产业链供应。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超过90%的芯片需从国外进口,计算和控制类芯片依赖度更是高达99%,功率和存储类芯片依赖度也达92%。
汽车芯片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国产化率却低得惊人。且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持续发展,汽车芯片成本占比也越来越高,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
数据显示,2021年一辆传统汽油车需要约900颗芯片,而一辆新能源汽车则需要约1500颗,增幅达三分之二。而到了2023年,芯片成本已经占电动汽车总成本的20%以上,并有可能成为电动车最贵的零件。
图源网络
目前,国产汽车芯片产业虽然也在快速发展,但在车规级MCU、碳化硅功率器件、智能座舱芯片、自动驾驶芯片等方面,仍大部分依赖于进口。例如,在车规级MCU市场,主要被英飞凌、NXP、Microchip、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等国外头部厂商所占据。国产MCU厂商虽然也有在积极布局,但整体市场份额仍然有限。在中高端电动汽车所需的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前五大国外供应商约占整个市场营收的91.9%,国产厂商的市场份额更是微乎其微。
芯片国产化面临的挑战
汽车芯片的国产化之路面临着诸多艰难险阻。首先,设计能力不足是国产汽车芯片的显著短板之一。芯片设计是一个高度复杂且技术密集的领域,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积累。相比之下,国内芯片设计企业大多处于成长阶段,在高端芯片的设计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制造环节也是国产汽车芯片的痛点所在。芯片制造工艺要求极高,涉及到众多高精尖的设备和复杂的工艺流程。目前,全球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主要掌握在少数几家国际巨头企业手中,如台积电、三星等。国内芯片制造产业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高端制程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
第三,车规级芯片对于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要求极为严苛。汽车芯片需要在各种复杂的环境条件下长时间稳定工作,同时还要具备极高的安全性。这就要求芯片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都要遵循严格的车规级标准和规范。而国内在车规级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方面相对滞后,导致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图源网络
此外,产业生态不完善、资金人才短缺、国际竞争压力大等问题也制约了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目前,国内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还不够完善,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紧密合作和协同发展。同时,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国内芯片企业也难以承担。国际汽车芯片巨头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市场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给国产汽车芯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提升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国内芯片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汽车芯片市场,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汽车芯片的国产化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总结
国产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上的辉煌成绩,无疑为中国汽车产业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动力。然而,汽车芯片的国产化率低,成为制约国产电动汽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面对设计能力不足、制造工艺落后、车规级标准滞后、产业生态不完善等挑战,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汽车芯片的国产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和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