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超过一半的SiC晶圆可能来自中国

EEPW编译
2023年,中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碳化硅(SiC)晶体生长领域,尤其得到国际IDM厂商的认可,中国厂商产能大幅提升。此前,来自中国的SiC材料仅占全球市场的5%。然而,到2024年,预计将抢占可观的市场份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EPW”,作者/EEPW编译。

2023年,中国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实现历史性突破。在碳化硅(SiC)晶体生长领域,尤其得到国际IDM厂商的认可,中国厂商产能大幅提升。此前,来自中国的SiC材料仅占全球市场的5%。然而,到2024年,预计将抢占可观的市场份额。

该领域的主要中国公司,包括SICC、TankeBlue和三安,几乎都将产能扩大了千倍。

我国大约有四到五家从事SiC晶体生长的龙头企业,为测算我国SiC晶体生长产能提供了依据。目前,他们的月产能合计约为60,000单位。随着各公司积极增产,预计到2024年月产能将达到12万单位,年产能预计为150万单位。

与预计2023年全球SiC晶圆供应量约为170万片相比,预计中国2024年的供应量可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

据多位行业人士和市场研究机构统计,SICC和TankeBlue合计占据全球约5%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全球四大领先厂商——Wolfspeed(60%)、Coherent(15%)、Rohm's SiCrystal(13%)和SK Siltron(5%)——持有的份额要大得多。

此前,不少市场研究机构对中国制造商的产能、实际产量、质量持怀疑态度。尽管如此,博世、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企业都与SICC、TankeBlu、三安等企业签约、组建合资公司,可以看作是中国实力和品质的保证。这间接表明中国在SiC材料供应链中的参与度正在快速增长。

目前,全球SiC晶圆市场主要采用150毫米晶圆。随着中国制造商的迅速扩张,预计到2024年该行业可能会发生重大转变,导致SiC芯片不再面临过去的严重短缺,并且随着中国制造商新产能的投入,可能导致价格显着下降。这种情况可能会给竞争力较弱的制造商带来挑战,特别是那些产量低且生产成本与市场平均定价不符的制造商。

面对新的竞争格局,欧美SiC材料供应商在2023年下半年加快了融资活动,唯恐被淘汰。由于SiC市场过热,中国政府还对2023年新进入者的审批流程进行了复杂化。这些限制不仅适用于SiC材料,还适用于硅晶圆,从而阻止了一些成熟的SiC设计公司扩展到SiC领域。硅晶圆行业,即使其主要股东包括欧洲汽车供应链的龙头企业。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