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人民邮电报,作者/郭鑫。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已进入惨烈的淘汰赛阶段。”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4)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直言。“惨烈”“自杀式降价”“生死战”……这些用词体现了舆论对本轮降价潮的感知和印象。伴随着降价潮愈演愈烈,“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新势力亏钱卖车要破产”等观点不断冒出、夺人眼球。如何客观看待本轮“价格战”,可从四个视角出发。
从产业发展规律视角看车企新一轮“价格战”。新能源汽车市场之所以成为本次“价格战”的主战场,归根结底是产业发展规律在发挥作用。新兴产业天然要经历从“群雄劲起”到“大浪淘沙”再到“新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而消费者对新兴消费品的认知深化,也会经历从“认识了解”到“接纳消费”再到“快速普及”的过程。
从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计划起,我国新能源汽车已有20余年的发展历程。此轮“价格战”的出现,既是从“大浪淘沙”迈入“新格局形成”阶段的典型表征,也是消费群体由“接纳消费”到“快速普及”过渡的重要表现。但我们也应认识到,“降价潮”并非该阶段的唯一特征,技术创新、服务升级、消费群体分析细化等方面的竞争会和“价格比拼”共同出现,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也是一个新兴产业迈入成熟阶段的重要体现。
从行业发展前瞻视角看车企新一轮“价格战”。各大车企纷纷宣布降价引发舆论关注后,“新能源汽车产能是否过剩”“新势力车企亏钱卖车是否可持续”等话题成为热议焦点。回答这些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已成不可逆转之势,需求还将持续高涨。2023年新能源新车销量已达汽车新车总销量的31.6%。近日,比亚迪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3个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可能会突破50%,甚至会更高”。各方面信号显示,行业和企业对供需关系走向的判断趋于一致,且都是基于市场价值规律的客观考量。而一些观点不从行业发展角度出发,不结合消费侧需求增长情况,妄下“产能过剩”论断,无异于“刻舟求剑”。另一方面,“亏钱卖车”并不是车企的非理性行为,而是基于“前期投入大”“短期盈利难”的产业特点,在产业发展特定时期作出的特定选择。作为大宗消费品产业,汽车产业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密度高、投入产出周期长的特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规模优势。车企前期必须投入巨资研发和建设工厂,通过扩大销售规模逐步摊薄生产侧成本。而某些观点不考虑车企营收现金流量是否健康稳定,简单对比车企尤其是“新势力”车企一个时期的单项盈亏数据,就作出“新势力亏钱卖车要破产”的判断,既不客观理性,也不尊重行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从车企发展视角看车企新一轮“价格战”。车企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切忌在“价格战”中“迷失自我”。毫无疑问,“价格战”是车企应对市场调整大势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绝不应是唯一手段。客观梳理“价格战”中的各方举措后不难发现,这些台前幕后的动作都隐含了各家车企对自身市场定位的进一步深化或重新塑造。如一些车企瞄准A级车型市场,或推出高性价比子系列车型或直接调降车价,其隐含目标都是加速新能源车型的渗透,希望通过打造物美价廉的新能源“国民车型”占据更广阔的入门级市场,乘机扩大份额。而部分车企在“降价潮”影响下,选择通过降低配套服务价格,或提升服务内容来应对,则是希望借机深化自身技术和服务特色、稳固品牌格调和形象。
总体来看,车企应在本轮“价格战”中树立两个目标,一是“活下来”,尽快调整优化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从粗放成长转向精细化经营,提升运营效率,保持健康现金流。二是“活明白”,审慎判断当下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持续深化对市场、消费者和产品设计的理解,进一步明确自身产品的市场定位。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目标,才能最终兑现“价格战”的红利,真正实现“活得长”“活得好”。
从消费者群体视角看车企新一轮“价格战”。车企降价的第一受益者是消费者,广大消费者要想获得“真金白银”的优惠,就要把握两方面机遇。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市场优惠扩大的机遇。市场价格变化的根本是由价值规律驱动的,“价格战”不会无限持续,会伴随头部企业达成既定战略目标而快速收紧或结束,对较长时间或无限度降价的期待,是违背基本经济规律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鼓励消费政策的机遇。《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4年工作时提出,要“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不少地方正在制定或已经出台相关鼓励措施,政策红利正在逐步落地,这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利好。
此轮车企“价格战”,既是受产业发展规律影响的结果,又是车企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优势后,将部分“红利”转化为“让利”的体现。这些都凸显了市场这双无形“大手”的调节作用,舆论各方无须过于敏感、过分联想。产业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市场,产业各方要尊重市场、理性应对,以系统思维、长期思维、机遇思维来指导自身行为决策,共同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消费市场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