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生活更高效。自动化、数字化、物联网、智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越来越贴近民生。人们不需要知道新技术是什么,什么原理,享受便捷就好。
但享受的背后,是技术落地的大难题。
中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要在两年内全部取消。这意味着,从2019到2020年,曾经在各省边界,了望着祖国大好山河的公路收费哨卡,会齐刷刷退出历史舞台。
时代翻篇,该消失的当然不会存留。
这是场庞大的工程。一位来自省级交通厅的办公人员在《亲爱的数据》采访中透露,早在6月中旬就收到《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工程建设方案》,上一级领导要求“2019年底前,基本取消省界收费站。”目前,我省内的工作已经干完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把省内与交通有关的数据都归在一起分析与管理。
改造的费用非常昂贵,据招投标公开信息显示,各省的项目投资额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不等。其中宁夏为9.69亿元,湖南为27.35亿元。耗费如此之巨,意义又何在?
“目的很简单,老百姓出行方便。” 交通厅办公人员介绍:“(以后)系统自动把钱分了,拆分到沿路各省。(现在)车走哪条路,经过哪里,都一清二楚。拆分收费问题彻底解决。”
科技让生活更高效。自动化、数字化、物联网、智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越来越贴近民生。人们不需要知道新技术是什么,什么原理,享受便捷就好。
但享受的背后,是技术落地的大难题。
建设智能系统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复杂、巨型系统工程,涉及信息工程、控制工程、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众多技术领域。说到底,智能化不是一个技术产品、一个技术工种、一项技术能力、一个厂家的事。这个现象,被称为碎片化。
碎片化意味着难度,也意味着机会。智能市场一个超级大的市场,没有聪明人会错过机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都涌进了视频物联网。硬件能力强、工程化能力强的厂商也注意到了,云技术与人工智能将成为产业全面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扩大领地,而智能市场根本没有立起围墙。
“大型企业入局,凭借其以往的技术优势和用户基础确实加大了整个行业的竞争。” 大华股份机构调研报告显示。
“近一两年深刻感受到商业竞争的剧烈变化,之前从未有过。”宇视科技副总裁林凯在采访时表示:“一时间多了很多不务正业,且又深具实力的对手”。
的确如此。技术和需求的变化,让边界彻底消融。智能家居、智能零售、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正在拼成一个超大版图。
以华为代表的通讯行业、以微软为代表的老牌外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都是高举高打。但是,觊觎者绝不仅仅是巨头企业。悄然间,五金行业也玩起了,智能速通闸门、智能门锁。
在魔都2019CES Asia(亚洲消费电子)展上,五金龙头企业广东汇泰龙智能锁事业部总经理黎宇告诉我,“第一、国内已经有超过1000家企业从事智能门锁的研发及销售。第二、出生五金行业的企业非常重视履行《智能锁国家级质量标准》。”传统行业习惯于固守做事规则,有自己的坚持。而新玩家毫不在意。他们看的是,算法和功耗。
位于北京的西北部的科技企业非常多,这里的地名也都非常接地气西二旗、马连洼。按对角线折叠北京地图,大约三十公里,是中央商务区。“大北窑”三个字不足以显示东三环的贵气,现如今这里是“国贸”。
距离国贸地铁一站的财富金融中心,三星IoT部门首席工程师董杰的背后是透亮到仿佛不存在的落地窗,他向我介绍,“小米在IoT领域确实强大,作为后来者,在敌人的主场鏖战不是明智的策略。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三星会找到小米无法防守的领域采取有效进攻。”
再看,一向稳重朴素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旗下七一八所也研制蓝牙智能门锁,智能AI内链的开发新闻也登上公司官网首页。
显然,竞争者们不再来自一个行业,它们是截然不同的生物。
《海康威视2019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智能家居业务同比增长达到57%,占公司总营收5%。2019年618第一个小时,鹿客拿下了京东自营智能锁单品销量第一。
消费级市场是激烈竞争,企业级服务是残酷求生。在企业级市场,谁都想站着赚钱,但是问题是——站不起来。有位企业家说,看到机会点不足奇,做出产品也不难,质量稳定很难、满足客户真正需求很难、迭代方向一直正确很难、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取得规模优势极难、能有合理的利润率则是,难上加难。
昨天,深度学习技术的奇迹造就了“春秋”。
今天,智能碎片化的市场正在塑造“战国”。
没人知道“春秋”何时结束,但是“战国”已悄然开始。
春秋和战国的历史作用不一样,时代气质也不同。史学名家张荫麟说过:春秋时代的历史,大体还算平稳。要论事变的剧烈程度,“战国的十年,抵得过春秋的一个世纪。”
智能市场史无前例的跨行业、跨技术。没有死在春秋,活着进入战国的争霸者虽然背景、资源、优势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面对碎片化的战场。
用华为段爱国的话说就是,一家厂商吃独食的时代结束了。他还说,“交响乐不是一个人演奏出来的。”再引用海康威视投资者关系会议的原文,“满足碎片化市场需求是新命题。”大华股份接受投资机构调研的新闻标题是,“新旧玩家碰撞助产业升级,碎片化市场依旧。”
智能的版图上,没有谁能够包打天下。
到底怎么办?
用宇视科技总工朱兵的话说就是,“业务算法有短板,场景落地能力弱,靠合作补短。”
虽然,科技巨头基于前期占据的基础设施优势,构建了技术壁垒。但是,这些优势应对不了短处。所以,各方都在发展1+1大于2的协同力。资本市场上收购、投资不断发生;结盟,结营层出不穷,不是向短板低下了头,而是争霸者用行动表达出一致的判断,在这个阶段,合作可能是最好的打法。
可以这样理解,传统企业的价值链从上游到下游,前后相连,单点接触,连接的强度越高越好。而智能世界是碎片化的,智能价值链由线性连接变成网络状连接,复杂度大大增加。所以,注定不缺少合作的形态。
没有合作,当滔天巨浪拍击过来的时候,再孤勇的小舟都没有资格挣扎,瞬间消失在浪里。
即使都是合作 ,但也各有不同。
不难看出,华为联结、计算和终端都要做,它倡导的合作,不只是算力的、云的、AIoT的,更是数字化的,而且都要做成规模。华为的体量大到可以容纳千姿百态的合作伙伴进来。目前,仅IoT设备,《华为2019上半年业绩报告》中披露,HiLink里面超过1.4亿台。不止如此,华为企业渠道伙伴也超过2200家。
可以说,华为大力发展面向“端、边、云”的全场景智能基础设施方案。而这些方案需要合作伙伴,优势越互补越好。华为高层要找到“应该合作的人”并与他们“迅速握手”。
一流的算法提供商会给华为带来硬件的采购量。比如,计算机视觉四小龙云从科技,是华为智慧社区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简单的逻辑就是,算法需要硬件支持,华为缺算法,双赢合作。
仅仅是这个层面的合作都不够,华为又推出了智能视频算法商城(Huawei HoloSens),有了算法平台,华为从店铺变成商城,那么就更有主动权了。
覆盖代表性垂直细分场景,合作也是一种迅速进入的方法。比如,北京以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华为车辆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提供者。论起这笔合作的账,华为不吃亏,提供底层平台(服务器、存储、底层架构、大数据技术),提供云技术。算力是要透过合作伙伴的能力发挥的,将具体业务交给合作伙伴处理。
特殊时期,特殊打法。参战者既有无奈,又有希望。无奈是,解决一种变数的时候加入了另一变数。希望是,变数本身就是机会。
能力越互补的人,结盟的意愿会越强烈。
2019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公布中国21个城市引入城市大脑。三年一役,可能当城市大脑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来时,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困难是什么。但是,敢于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阿里巴巴已经摆脱“互联网数据”与“运营”的束缚,传感器数据正在与互联网数据交汇,阿里巴巴要感知物理世界了。
有的企业会把前一个阶段积累的壁垒,变成迈入下一个阶段的瓶颈,阿里巴巴不会。阿里云创立于2009年,走过10年,开始变得克制,开始变得收敛。这是行癫总上台后的一大变化。此前,阿里云的探索姿势是非常奔放的。
新的战略,也是商业模式的升级。
阿里云中国区总裁,任庚说,“阿里云针对分销类、被集成、联合解决方案等不同的合作伙伴,会从点、线、面进行全方位的分层分类的赋能和支持。从线上看,提供体系化的赋能,提升自生长的能力;在面的层面上,加强产品、解决方案、市场的协作。”。
被集成、联合解决方案合作伙伴中,宇视科技具有代表性,商业上的处理方式是投资。
2019年10月29日,宇视AIoT联合解决方案发布会现场。我在虎嗅24小时写下:合作双方再次“秀恩爱”。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全球生态业务部总经理沈涛公开表态,“阿里巴巴和生态合作伙伴不断紧密结合,建生态、被集成。与有行业经验的业务伙伴划清业务边界。专注于基础设施云化,核心技术的互联网化。在解决方案中集成阿里云的产品与技术。阿里与宇视的结合高度匹配。宇视多年行业深耕细作,对行业洞察力,对行业需求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
阿里巴巴强调了自身的战略定位,也对宇视科技溢美之词溢于言表。宇视科技总裁张鹏国朋友圈含蓄回应:“云边端结合、物信网融合、软硬件契合、全球化整合。有多少扩展方向?有多少营销创新?有多少优势互补?有多少想象空间?”
看上去,双方的默契合作开始了。然而,你很快发现,别人家的合作都是在“友好的气氛下”展开,宇视科技副总裁林凯则说,“(双方)第一步就一口气做了30套解决方案。”这个“开头”有点疯狂,好像在一展歌喉之时,一旦定好了音高,就准备一泻千里的唱下去。
一次自上而下的变局似乎已经开始,战场上,参与战斗的任何力量都不容忽视。科技巨头一举一动皆在镁光灯下,而业务软件开发商,不可或缺,而又易于忽视。
首先,不可否认,虽然云厂商有技术,有平台,有资本,有实力,但是,它不是万能的。业务软件开发商对业务的理解要高于云计算厂商,业务的实现是千变万化的,一百个客户有一万个需求。何况云厂商如果孤军深入到业务软件开发领域,人力成本太高。据说,阿里巴巴一个工程师的人力成本是每年85万人民币,这还没有把出差的机票酒店,管理成本计算在内。
如果把参战者比喻成不同的武装力量,业务软件开发商像游击队,灵活,应对局部战场千变万化,云计算厂商像机械化步兵,稳定防线。
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用事业本部的工程师在《亲爱的数据》的采访中透露,“业务软件开发商与云厂商合作不是锁死的,不是绑定的。我们和阿里巴巴、百度、华为都有合作。一方面是业务软件开发商也会有自己的客户关系,另一方面,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手上有流量、有客户。”
技术变革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浪潮之前,业务软件开发商可以单打独斗,全方位“伺候”好客户。那时候也没有云计算的需求,所以,软件开发市场稳定了很多年,上市造富者何其多。
“现在的趋势是,这么多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项目,没有哪一家包打天下,也没有哪一家的产品是全系列的。” 工程师回顾完历史,很快开始介绍变化。“比如,华为就不喜欢做应用。做应用不是华为的擅长,单兵深入到应用层面太浪费精力。业务软件开发商负责做定制化的业务开发,相当于把菜都切好了,炒成什么口味,甜的还是咸的,由我们来负责。所以,业务软件开发商在价值链上必然存在。”
他对业务软件开发商存在的价值非常有底气。接着,他也倒出了无奈。
“近两年,云计算的大盘子已经被云计算厂商做了,可以说基础已经打好了,你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我们在和云厂商合作之前,考察过阿里和华为很长时间,都有相应的模块提供,已经做得非常成熟,非常完善。从开发者到企业都可以使用。留给我们的工作不多,比如做硬件的配套。”
然而,还有更无奈的。
“几家欢乐几家愁,云计算厂商强势,肯定有人弱势。现在一些小的计算机技术服务(IT)厂商蛋糕越来越小,越来越难活,比如一般企业都有自己的定制化需求服务商,而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标准化。没有实力和技术自然被淘汰了。大的IT厂商肯定会受影响,但有些还挺得住。”
科技巨头普及云计算的功劳,有目共睹。但是,智能化应用的落地情况并不乐观。
他认为“且不说云计算的优势,云计算发展到今天云厂商硬技术都是没有问题的。就好比高速公路已经修的非常好了。厂商都在发展自己的尖端应用。但是,尖端技术的应用远没有广泛落地,比如智能推荐,人脸识别。”
如今,云计算厂商正在建设智能化高速公路,而且,另一只力量——政府也参与到数字化的大局中,成为“看得见”的手。全国“数字政府”遍地开花,智能将是城市化的基础设施,比如广州市南沙区的政务民生应用平台给自己取了一个很接地气的名字“一脸走南沙”。
视频设备、视觉物联网、视觉智联网,技术在不停迭代,现在从业者管自己做的事情叫AIoT(智联网),就是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关于AIoT,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一次演讲中有一句总结很精彩,“”AIoT发展依旧面临着算力、算法、平台兼容性、安全性的挑战。但是,他着重强调,“AIoT创新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