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的概念狂欢,智能驾驶 VS 自动驾驶→

智驾,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造车“新势力”中十分流行的词语。“智驾系统”“智能驾舱”“高阶智驾”等概念不断涌现。但是,在专业术语中,并不存在“智驾”概念。无论是国际常用的的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标准,还是中国的国家标准,都不存在“智驾”一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工业报”,【作者】银昕。

小米su7事故已发生多日,从电池起火的原因,到车门为何无法打开,外界有很多质疑。而在外部道路巨变的情况下,智能驾驶系统为何未能正确处置,也是关键问题。智驾系统如果能妥善处理,便不会有上述两个问题。

智驾,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造车“新势力”中十分流行的词语。“智驾系统”“智能驾舱”“高阶智驾”等概念不断涌现。但是,在专业术语中,并不存在“智驾”概念。无论是国际常用的的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标准,还是中国的国家标准,都不存在“智驾”一词。

“所谓智能驾驶,其实是一种很低级别的自动驾驶,甚至都谈不上自动驾驶,更合适的称谓是辅助驾驶。”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告诉中国工业报,对“智驾”概念的错误营销,已经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功能的概念形成,极易导致他们在错误的场景和路况下,不当地使用智驾,造成危险。

平先生曾供职于一家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一家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厂商提供“智驾”系统,他告诉中国工业报,不当使用智驾导致的重大事故,他和同事见到过很多。“我见过一个案例,智驾系统根本无法做到让驾驶员脱离方向盘,但车上一家子人居然全都睡着了,于是这辆车径直撞向了前方大货车尾部。车上的人全死了。”平先生表示,那辆车的所谓“智驾”,其实只是巡航功能,做不了任何驾驶决策和环境识别,驾驶员心太大了。

当车企纷纷使用“智驾”概念,向消费者传递错误信号,无法处理复杂场景的智驾系统,只会惹出更多麻烦。

智驾:造词者的胜利

“‘智驾’压根就不是专业术语,而是造车‘新势力’企业用来‘偷梁换柱’的营销话术。”广州交通与互联网研究专家苏奎告诉中国工业报,智驾这个概念是被硬生生造出来的。

微信图片_20250411092445.jpg

来源:摄图网

目前,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一套自动驾驶分级标准,来自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于2014年发布的J3016规范。这份规范将自动驾驶分为6个级别:L0-L5。L0-L2为辅助驾驶,L3级别以上称之为自动驾驶。目前,所谓智驾,最多不超过L2,即辅助驾驶这一级别。苏奎说:“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只是为驾驶员提供方向盘和加减速的辅助,不负责对道路环境的探测识别以及相应驾驶决策。”

然而,在车企的营销话术中,则不是这样了。“智驾”等词汇铺天盖地,再加上对汽车行业电气化和智能化大趋势的描述,消费者也倾向于认为自己驾驶的是一款可移动的智能设备,而不是个代步工具。

“其实智能驾驶是个很宽泛的定义,完全不同于自动驾驶。”苏奎表示,智驾既可以包含自动驾驶的含义,也可以是车窗和座椅以及雨刷器等非驾驶功能的自动化,更有可能是通过智能化对维修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智驾概念是模糊的,可以任意解释,而这正是车企所乐意的:包装商业概念,避开“智驾”其实只是低级别自动驾驶,即辅助驾驶这一事实。

“用L0到L5的分级方式来对应定义自己的‘智驾’系统,从几年前开始就已经不流行了。”平先生告诉中国工业报,现在流行的是抛开L0-L5的自动驾驶分级,转而制造车企自身的概念,比如NOA。所谓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就是导航级辅助驾驶,但车企非常不喜欢“辅助”一词,所以现在都称作NOA,对辅助只字不提。

平先生说,NOA的确是超越了巡航功能的智驾,相比于巡航,NOA可以变道,可以驶入匝道,也可以驶出主路进入辅路。然而,NOA也不是L3,只是辅助驾驶。“车企都在拐弯抹角地向消费者传达一个信息,就是他们的‘智驾’系统已经无限接近于L3水平,但又不好明说。”平先生还告诉中国工业报,一些车企在内部,以及对消费者私下推销时,竟将自己的智驾系统描述成“L2.9”,让他哭笑不得,因为根本不存在“L2.9”或“L2+”这种概念。

微信图片_20250411092450.jpg

来源:摄图网

早在2021年,中国也推出了关于自动驾驶的国家标准。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家推荐标准(GB/T 40429-2021),将驾驶自动化系统划分为0至6级,其中0-2级属于辅助驾驶,3-5级属于不同程度的自动驾驶,这种划分与前文的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划分方式基本相同。

具体的L3什么样?平先生以百度旗下的商业化自动驾驶网约车“萝卜快跑”举例道:“在北京运营时,车内有安全员值守,随时准备接管方向盘的,是较为典型的L3。”

车企之所以要说成“L2.9”,宁死不“上L3”,是因为L3是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分界线。苏奎告诉中国工业报,之所以产生了“L2.9”这个荒唐的说法,是因为L3级别一旦投入商用,就会遇到市场准入的阻力,车企法律风险很大;另一个原因,按照国际惯例,L3级别自动驾驶的车企要在交通事故中承担法律责任,车企明显不愿意担责。

然而,即便L3实现准入并大规模上路,也是尴尬至极。贾新光告诉中国工业报,已经有外国产业人士提出,应当取消L3这一分级,准入标准直接提高到L4。“因为L3是有条件自动驾驶,人类驾驶员必须实时待命,准备随时接管车辆。而人一旦放开了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要想在紧急情况下接管汽车,是需要反应时间的,还不如一直由人类操控呢。”贾新光表示,因为L3是自动驾驶与辅助驾驶的分界线,实际使用时反而更“累心”。

上述事实都被隐藏在车企制造的“智驾”“高阶智驾”“智驾座舱”等概念的背后,而获得了错误信号的消费者,一旦将辅助驾驶当做自动驾驶使用,后果不堪设想。

为安全做加法,给神话做减法

只要是L2及以下级别的辅助驾驶,就不应存在提示驾驶员“接管”汽车的情况,因为驾驶员必须一直都在“管理”汽车,而不是先撒手,再根据“智驾”系统的指示“接管”汽车,那样一切都已经晚了。

也就是说,无论是碰撞前的两秒还是四秒,小米su7提示驾驶员“接管”汽车,都意味着这不是辅助驾驶系统的正确使用方式。

微信图片_20250411092453.png

来源:摄图网

对辅助驾驶的监管,可以参照特斯拉FSD(Full Self Driving)系统在欧盟各国以及英国获得的待遇。虽然名为“全自动驾驶”,但苏奎告诉中国工业报,英国拟定要求特斯拉FSD换道并线的操作需要驾驶员的指令,甚至该系统只能限定于简单的公路条件使用,而不是复杂的城市道路,无人类驾驶员监督的自动停车可能也不能使用。迄今为止,FSD没能在欧盟各国被批准使用,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日后可以上路,也要面对很多限制。

以上残酷的事实,揭开了“智驾”“高阶智驾”等概念的疮疤,它们不过是营销话术制造的神话。而这些事实,客观上正在呼吁新监管的到来。

中国工业报了解到,相较于严格到尚未实现的自动驾驶汽车准入制度,现行国内监管对辅助驾驶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首先应该对车企毫无边际的营销词汇做出限制。”平先生坦言,已经被“玩儿坏”了的营销概念,正在侵蚀着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认知。“一些人会觉得,既然话说的这么好听了,那我买回去的就应该是个能完成高级别自动驾驶任务的智能工具,我上路以后就要撒开方向盘,否则我这钱花的不值。”平先生认为,今后应当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严格要求车企采用国家标准标注自己的自动驾驶级别,在显著位置标注L2字样。

此外,一些评测机构将不同品牌汽车的智驾能力进行比较,也造成了消费者的误解。“这些评测机构给两辆车设置相同的障碍物,看哪一款车躲避得更及时,反应更灵敏。”平先生认为,这会让消费者认为独立完成驾驶任务,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是“智驾”理所应当的水平,也让车企陷入了“内卷式”竞争,“其实大家都在L2级别而已,争来争去只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罢了。”

谈到法律责任问题,苏奎认为,既然是辅助驾驶,就可以参照教练车的管理办法。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学员在学习驾驶中有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或者造成交通事故的,由教练员承担责任。“在辅助驾驶的场景下,人类驾驶员相当于教练,是最终决策者,而辅助驾驶系统就是学员。一旦出现事故,当然该由教练员,也就是人类驾驶员负责。”

而对于营销监管问题,苏奎直言,应当改变目前造词运动导致概念混乱的现状,严禁车企再使用“智驾”“高阶智驾”等词汇,一律变更为“辅助驾驶”或“组合辅助驾驶”。

【中工评论】

智驾≠自驾:小米SU7事故再敲行业安全警钟

中国工业报记者 祁晓玲

近日,小米SU7在用户开启辅助驾驶功能时发生的交通事故,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推到了舆论的聚光灯下。这起事件并非孤立个案,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智能驾驶行业在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安全隐患,也为整个行业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智能驾驶绝不是自动驾驶,安全红线必须成为技术创新不可逾越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智能驾驶技术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备受瞩目。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L2及以上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5%,这一数据表明智能驾驶技术正加速融入人们的出行生活。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未与安全保障实现同步前行。

从本质上来说,现阶段,无论智能驾驶技术发展到何种“高阶”程度,其全称依然是“智能辅助驾驶”。依据现行法律法规,驾驶员始终是驾驶行为的第一责任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明确指出,“目前,我们喊的全民智驾,是智能的‘智’,不是自动驾驶的‘自’。全民智驾不是全民自动驾驶。目前不宜提全民自动驾驶。”但在市场上,部分车企为了追求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份额,在宣传中将“辅助驾驶”模糊为“自动驾驶”,这种营销话术与技术现实的严重脱节,极大地误导了消费者,为交通安全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在这一背景下,安全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安全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底线,更是关乎人的生命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要素。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在论坛上强调,“智驾体验或许不同,但是我们必须做到安全平权。因为安全是技术发展的底线”。安全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它需要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完善的安全体系。以轻舟智驾为例,其提出“安全白盒”理念,借助可解释AI技术让决策过程透明化,使得智能驾驶的决策逻辑能够清晰呈现,便于用户理解和监督,为安全增添了一份保障。

对于高阶智驾这一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指出,部分企业热衷于玩噱头、炒作花哨概念,这不仅可能误导消费者,还会分散企业在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上的精力。他建议,企业要实实在在地研究自动驾驶系统,将重心放在保障安全上。实现安全需要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多方协同发力。在技术层面,企业需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攻克技术难题,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标准制定方面,行业应尽快建立统一、科学的标准体系,明确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规范和测试方法;政策法规层面,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对违规宣传、虚假标注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测体系也是保障智能驾驶安全的重要环节。欧阳明高呼吁建立“中国版NCAP智驾评测体系”,该体系不应仅仅关注智能驾驶功能的表现,更要设置极端场景下的失效冗余测试。目前,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制定的自动驾驶分级标准虽被广泛认可,但我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国情的评测体系。我国现行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明确了L2级系统责任主体始终是驾驶员,然而,小米事件却凸显出车企在用户教育、风险提示方面存在的重大漏洞。车企不能仅仅将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上,还应加强对用户的教育,让用户充分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边界和风险,避免因用户的错误认知而导致安全事故。

此外,行业需要建立新的价值坐标系,摒弃以营销声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做法,转而以安全里程作为关键指标。地平线提出的“安全可用性”概念,主张通过数据闭环持续优化长尾场景,这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轻舟智驾投入20%研发资源专攻“影子模式”安全验证,并强调真正的平权不是功能下放,而是安全无差别,还首创并落地多种安全措施,从决策透明稳定、责任交接渐进等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用户行为和环境的实时检测与响应,实现整体产品的安全保障。这些企业的实践充分表明,安全不是智能驾驶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装机量不断攀升,原本隐藏在系统中的小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曾经,由于装机量较少,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未被重视,但如今,当数百万辆车都搭载智能驾驶系统时,任何一个细微的漏洞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智驾平权的核心在于安全,只有确保安全,智能驾驶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价值。

在迈向汽车强国的征程中,智能驾驶技术无疑是关键的助推器,但我们绝不能因追求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忽视安全。智能驾驶企业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将安全放在首位,加大安全技术研发投入,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行业规范建设。

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完善政策法规,为智能驾驶行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行业协会、媒体等各方力量也应积极参与,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认知水平。

只有当整个行业真正构建起涵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用户教育的安全生态,摒弃对“期货功能”的盲目追逐,智能驾驶技术才能摆脱安全困境,让智能汽车成为真正造福人类的“移动安全舱”,在保障人们出行安全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