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工联网iitime”,【作者】程琳琳。
2月11日,一则重磅消息震动了低空经济领域:eVTOL公司峰飞航空宣布获得武汉市汉阳投资发展集团的12架大型eVTOL航空器采购订单,订单合同总金额高达1.57亿元,且已收到预付款。
汉阳区作为武汉市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和汉江交汇处。此次与峰飞航空合作,汉阳区有着深远的规划。未来,这里不仅要逐步打通武汉1+8城市圈,构建以汉阳为支点的半小时城市飞行圈,还将积极融入高铁新汉阳站建设,提前布局eVTOL专属下客区,全力打造eVTOL与高铁站空客联动的首个案例。
这种“招投一体”的新模式,与以往eVTOL公司单纯向下游客户售卖产品的模式大相径庭,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已有多家eVTOL公司宣布获得确认订单,从去年的意向订单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交易,这无疑是低空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这一订单的落地,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低空经济领域激起千层浪。它让我们看到了低空经济不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和规划阶段,而是切切实实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产业链生态初成,四大领域协同发展
自2021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到2024年正式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低空经济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政策法规的加速完善更是为低空经济的规范化发展保驾护航,其中《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为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
如今,低空经济的产业链生态已初步形成,涵盖装备制造、基础设施、管理保障和应用场景四大领域,各领域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信通院近日发布的《低空经济政策与产业生态研究报告》指出,在装备制造领域,无人机和eVTOL成为创新引领者。中国消费级无人机在全球市场占据显著优势,份额高达70%-80%,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然而,eVTOL整机企业大多为科技型初创公司,规模较小,在发展过程中亟需政策支持以进一步壮大。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管通用机场存在1604个的缺口,但深圳、四川等地积极行动,加速建设起降平台,为低空飞行提供物理支撑。同时,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成绩斐然,5G/6G网络积极向低空覆盖,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纷纷布局“空天地一体”通信,为低空经济的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理保障领域,数字化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腾讯与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打造的空域划设与管理平台,以及中国电科推出的一系列低空飞行服务管理系统和反无人机系统,极大地提升了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管控效率。
应用场景领域更是全面开花。物流配送方面,美团、顺丰等头部企业已开展试运营,无人机物流配送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农业植保借助低空飞行器提高了作业效率;应急救援中,低空飞行器能够快速响应,有效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低空旅游也在多地兴起,为文旅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技术突破与国际竞争加速
电池与电机:固态电池或成未来主流,永磁同步电机国产化加速,但高精度传感器(如IMU)仍被国外垄断。
在低空经济的发展中,电池和电机技术至关重要。随着对飞行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固态电池凭借其优势有望成为未来主流技术路线。在电机方面,永磁同步电机在eVTOL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然而,高精度传感器如IMU,目前仍被博世、ST半导体和ADI等国外企业高度垄断,这成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中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
适航认证:中国eVTOL机型全球率先获“三证”(生产许可证、型号合格证、适航证),商业化运营进入倒计时。适航认证是飞行器商业化运营的关键环节。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eVTOL机型在全球率先获得“三证”,这一突破使得eVTOL的商业化运营进入倒计时阶段,为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国际对比:美国主导法规制定,欧洲构建统一空管体系,中国则强调“低空空域的经济属性”,模式更具独特性。
在国际竞争中,美国凭借其先发优势,主导着低空经济相关法规的制定;欧洲则致力于构建统一的空管体系,提升空域管理效率。与美欧不同,中国强调“低空空域的经济属性”,充分挖掘低空空域作为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创新亮点不断
eVTOL:未来城市交通新物种
eVTOL作为未来城市交通的新物种,呈现出多旋翼、复合翼、倾转等多样化构型,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目前全球已有超1000款概念产品参与竞争,中国有30余家企业积极入局,融资活动火热。深圳、合肥等地已开展“空中出租车”试点,预计到2028年eVTOL有望迎来规模化运营,为城市交通带来全新变革。
数字基座:5G增强技术赋能低空
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5G增强技术凭借其超高速率、超大连接数、超低时延等特性,完美适配低空通信、监测需求。其上行速率可达45Mbps,能够支持4K视频回传与AI识别,为低空经济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数字基座。
商业模式:从“试水”到“闭环”
在商业模式上,低空经济正从初期的“试水”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的“闭环”模式。物流巨头的无人机配送业务日益成熟,日均配送超千单;低空旅游开辟了“飞行+文旅”新赛道,吸引了众多游客;保险行业也积极响应,推出低空飞行器专属产品,逐步完善风险管控体系,为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才缺口:百万级需求催生新职业
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急剧增长,出现了百万级的人才缺口。无人机驾驶员、飞控工程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目前全国已有449家培训机构投入到相关人才的培养中,同时校企合作不断深化,加强实践教育,为产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未来展望:立体经济时代来临
顶层设计:国家将出台长期战略,明确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未来,国家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低空经济长期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将明确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融合路径,充分发挥低空经济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技术攻坚:突破电池续航、飞控系统、反制技术等瓶颈,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我国将聚焦电池续航、飞控系统、反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加大研发投入,通过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提升我国低空经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全球化竞合:中国eVTOL、无人机有望“出海”,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争夺话语权。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eVTOL和无人机产业有望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出海”,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我国将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争夺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推动全球低空经济的共同发展。
低空经济不仅是“飞起来的GDP”,更是城市治理、产业升级的催化剂。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与技术的不断迭代,这片万亿级蓝海正从“想象”加速照进现实。在即将到来的“立体交通”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