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职业拓展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蔡诗娴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了新职业、新业态的出现,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不断结合,一系列数字职业诞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计算机报”,作者/蔡诗娴。

供应链管理师,通过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优化库存管理,确保物流高效运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生产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故障预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互联网营销师,通过精心选品、视频推广,让产品卖得好、销得广……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不少毕业生感到迷茫,一些务工者在职场上“躺不平又卷不过”,陷入痛苦且无趣的困境。数字职业的出现,为求职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拥抱新业态

数字领域就业方兴未艾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了新职业、新业态的出现,数字技术与应用场景不断结合,一系列数字职业诞生。

从2019年到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陆续发布了多批新职业,2019年4月1日发布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等13个新职业信息;2020年2月25日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等16个新职业;2020年7月6日发布了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等9个新职业;2021年3月发布了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智能硬件装调员等18个新职业;2022年6月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

不难发现,这些新职业中相当一部分与数字经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紧密关联,并且被收录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以下简称《大典》)中。《大典》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从产业分布看,大部分数字职业集中在数字技术应用业领域,如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领域,如智能楼宇管理员、互联网营销师;还有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产品服务业领域,如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等。

数字职业到底是什么?《大典》中的定义是,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视角,围绕数字语言表达、数字信息传输、数字内容生产三个维度及相关指标综合论证得出的职业。

2024年5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公示,拟增加19个新职业,其中网络主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9个职业为数字职业,占到了拟新增职业数量的近一半。不断新增的数字职业充分映射了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和数字技术加速迭代的时代大趋势。

标识数字职业

发挥促进就业积极作用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就业规模不断增长,数字职业招聘规模及比重均呈上升态势,从业领域也逐渐拓展。《2022中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人才从业数量已接近3000万人,越来越多人拥抱数字机遇,进入相关行业领域。数字职业从业者不仅分布在一二三产业,而且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的各个环节。

数字职业的标识及新增,对于扩大数字经济就业、完善数字人才体系、引导个人职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数字职业的“官宣”是我国职业分类的重大创新,这意味着数字职业首次得到官方认可,职业前景更加广阔,职业“薪动力”也将更充足。标注数字职业对于增强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促进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引领职业教育培训改革,推动职业标准的建立、专业课程的规划和课程资源体系的完善,为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为数字中国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助力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可以预见,数字职业将成为广大劳动者职业发展的风向标,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加入到数字经济的建设之中,数字人才将面临激烈竞争局面。随着“高精尖新”领域人才的竞相参与,无疑会成为推动和促进数字技术加速创新的强大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专家委员会数字职业标识组组长、中联研究院院长刘建军表示,标注数字职业体现了国家对数字领域人才的高需求量和高重视度,数字人才的刚需时代已经开启,数字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势在必行。

紧贴新需求

数字就业市场蓬勃发展

尽管数字职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过后,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需求激增,新发布职位数量同比增长612.5%。在不少招聘平台,图像算法工程师和架构师薪资排名领先。显然,数字人才已成为职场“香饽饽”。但是,数字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素质与产业相关岗位需求不匹配、关键核心领域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以“数据库运行管理员”为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职位需求数量多达6万至7万个,即使在青岛、佛山等城市,这一职业的需求量也达到4000至5000个。

数字职业的兴起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新活力,但要将数字职业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并非易事。这一转变需要在人才培养、职业认证、技能要求、行业规范、政策支持和薪酬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构建和完善。这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以及教育机构等多方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数字职业的发展。

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数字人才强国;2024年4月,为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标志着国家对数字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该方案通过系统性的创新举措,旨在培育和吸引更多的高水平数字人才。

随着数字职业种类的进一步扩充,完善数字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探索并建立标准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各地方、高校也在积极行动,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江苏省创立了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职称制度;浙江省宁波市打造了首个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与评价基地,构建五大功能平台;成渝地区打造了产业数字化赋能基地,构建起一体化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海洋大学加强数字领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设,通过联合培养、产教融合等方式,助力数字化人才培养,赋能产业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新开设了可持续能源专业和智慧能源工程专业。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与新型能源技术的有效嫁接,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重庆电讯职业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基础性数字化人才实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从理论到实操,更贴近企业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权益保护事关劳动者的切实利益,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数字职业在就业过程中展现出的区别于传统职业的新特点,让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的创新具备了必要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也暴露出许多制度短板和治理乱象,反映出当前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立法还有空白,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关系难以比照传统劳动法律体系予以规范和保障。针对数字职业的灵活就业劳动关系认定、劳动争议处理难等新情况,有专家建议,在健全政策制度体系的同时,可以通过建立行业调解组织的方式来解决相关劳动争议,企业和平台也需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

数字职业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也将成为更多人设定职业规划时的关键选择。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