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芯天下”,作者/方文三。
近期毫末智行、大疆和四维图新掀起性价比之战。
智能驾驶行业,将在2023年下半年进入激烈的内卷战争中。
平价高阶智驾方案将在未来成为关键点
极氪抛弃了Mobileye的黑盒方案,开始重金蓄力自研路线,小米造车将自动驾驶团队收入囊中。
从车企的动作来看,无疑都认可智能化是决胜的关键,没有人愿意放弃搭建未来的护城河。
然而,卖车不利、销量萎靡的现状又时刻把他们从技术愿景中拉回商业成本的现实。
过去几年内,新能源车销量突飞猛进,但高阶智驾功能在消费者心中可能还不如真皮座椅有通风功能重要。
在这种期待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互联网跨界选手以及新势力和传统车企,争夺智驾市场的速度只会加快;
另一方面,主机厂降价的压力依然会持续向各级供应商传导,高阶智能驾驶的价格战还远未探底。
最新一轮价格战已经拉开战幕
自动驾驶行业目前已进入3.0阶段,以数据驱动为主要开发模式,大数据、大模型和大算力已成为行业核心特征。
为了推动智驾功能的广泛普及并反哺自身算法的迭代,如何将高阶辅助驾驶的能力以更低的价格下放到10万元-2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已成为今年智驾行业新的思考和机会。
近日,在毫末智行的第九届AI Day上,发布了第二代HPilot三款智能驾驶产品。
这三款产品主打千元级定位,其中针对高速无图NOH(领航辅助驾驶)场景的HP170产品,属于3000元级;
而满足城市全场景无图NOH的HP570,也只达到了8000元级的价格。
大疆车载于六月推出了新一代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成行。
据大疆车载介绍,该方案的硬件成本占车辆总售价的比例约为3%至5%,大致的售价范围在5000至15000元之间。
在近期结束的四维图新用户大会上,该公司发布了一套轻量版领航辅助驾驶系统方案NOP Lite。
据介绍,该系统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实现行泊一体以及轻量版NOP等辅助驾驶功能。
厂商的目标是一致的:推动自身业务早日实现商业化和提升算法能力,以便在智能汽车下半场的战局中赢得优势。
只有规模化普及才能进入周期
降本的另一条路径就是保障车型的销量规模。
而只有规模化普及搭载,端到端的数据驱动闭环模式才有机会进入可持续迭代周期。
车企们已经给出了策略,除了进一步降低高阶智驾的入手门槛,还推出了灵活的差异化方案,例如高速NOA和城区NOA采用两种不同的芯片平台。
在相关车型的放量带动下,高阶智驾的行业拐点逐渐显现。
毫无疑问,未来随着高阶智驾方案搭载率的攀升,中高算力智驾芯片的市场需求量巨大。
部分国产芯片凭借性能优异、成本可控、供应可靠等优势,叠加更完善的生态合作模式,降低了Tier1们的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已经成为了不少高阶智驾方案的首选。
这一趋势实际上也推动了国产中高算力芯片的规模化。
高阶智能驾驶仍然只是汽车产品的一项功能卖点,尚未具备独立销售的能力。
所谓的价格比拼,只是从整车角度推出的智能驾驶功能的各种配置和收费方案。
因此,价格战的主体仍然是汽车本身,而不是智能驾驶方案。
自动驾驶降本竞争没有赢家
过去智能驾驶以POC项目为主的阶段中,买单人是主机厂,而现在评判智能驾驶产品价值的人是车主,所以除开功能性之外,成本的决策权重大大增加。
一方面,行业逐渐意识到解决剩余1%的极端情况需要付出更多代价,消费者可能会更注重驾乘体验而不是车辆属于哪种级别。
另一方面,高配或选配必然实现不了NOA功能大规模量产与使用,也不利于技术迭代和行业发展,必须控制成本让功能覆盖更多价位的车型。
现阶段市场的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分为三种:
①基于5-20TOPS的低算力平台的极致性价比行泊一体方案;
②基于中算力平台方案的增强版高速NOA;
③搭载200+TOPS的高算力平台支持城市NOA。
极致性价比方案可能是现阶段最有用的规模化方式但未来不一定是最优质方案。
成本之余打消消费者的安全顾虑才能真正推动智能汽车的普及实现商业闭环。
结尾:
在短期内,降价竞争可能会存在,但不太可能因此引发终端市场的价格战。大规模普及高阶智能驾驶仍然是整个产业链的主要目标。
尽管大家普遍认为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但实际上,这个行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而不是已经进入了成熟发展期。
部分资料参考:连线出行:《[最具性价比]方案接连推出,智驾内卷之战先从价格战打起?》,远川汽车评论:《雪崩的价格战,智驾产业链的生与死》,壹零社:《成本压至5000元?高阶智驾方案价格战升温》,高工智能汽车:《千元级方案搅局,高阶智驾格局恐生变》,极客公园:《智能驾驶,终于从PPT变成了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