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崛起的服务机器人,为什么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期待?

陈根
当前,服务机器人市场正酝酿爆发,但从服务机器到服务机器人,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来自陈述根本,作者/陈根。

IDC最新发布的《中国餐饮行业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0.84亿美元(约合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达110.4%,呈现爆发态势。

实际上,我们国家机器人的研发起步也不算太晚,1972年,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工作的蒋新松,与两位同事一起,开始起草“关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研究申请报告。这是中国科学家最早提出有关机器人的建议,也是“机器人”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正式公文里。

QQ截图20211119092508.png

蒋新松认为,“研制机器人是装备制造业自动化的必然方向,是一个国家工业发达强盛的重要标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飞机、汽车、芯片这些产业的制造水平都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真正的制造实力,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些产业都是一个综合产业链技术的竞争。那么机器人产业也是如此,从机器人本身的硬件层面来说,是属于一个综合性的高精密产业链技术的集成,从软件层面来说,是人工智能真正智能化的一种象征。

尽管从数据来看,202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需求端销售额达到146亿美元,增速32.2%;比如冬奥会馆中的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尚历历在目,清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已随处可见。但是目前的这些服务机器人都还只能算是一个机器,而不是人,距离真正的机器人定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这个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那么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要能够提供服务,其中最难的就是家居服务机器人,就是要达到类人的层面,不论是外观的形体,肢体的灵活性,还是语言的交流沟通等方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服务机器人的三要素:耳聪目明、头脑灵光、手脚灵活。既需要感知环境与情感,也能学习和规划,并能灵巧地执行任务,那么这些功能的背后就涉及到软硬件以及多种智能技术的交叉协作。

其中“耳聪目明”,就是借助于计算机视觉与语音技术就能比较好的实现视觉与听觉以及沟通交流。“头脑灵光”则是机器人的核心,是机器人的大脑,也是目前AI目前最难的部分,不仅是要运算速度快,也不仅是要能够自我学习,最主要是要具备思考能力,或者说是要具备一种哲学的思想意识。当然这也是最危险的部分,也是科技伦理最具有争议的部分。“手脚灵活”,这涉及的是先进制造技术,我们知道一个人的骨骼与神经网络的精密组合控制着人体具有灵活的动作能力,并且人体的肢体动作不仅有大脑控制部分,还有神经与身体本能的记忆反应部分,这些复杂、快速、灵活的控制系统就构成了人类以及其他动物的这种灵活性。那么这不仅需要借助于先进制造技术,以及精密装配技术,还需要借助于各种感知传感器以及AI电脑的超快速运算来实现。

尽管当前的这些服务机器人还只是停留在机器的阶段,还没有进入到真正的机器人的智能人的阶段,但是随着技术路径的不断深入,以及软硬件研发的不断推进,类人机器人终将迎来与我们人类社会共生的局面。

那么,此时留给我们人类一个很重要的思考问题,就是当类人机器人实现的那一天,我们人类是否还需要与人类共同生活?人类当前的婚姻制度是否会彻底瓦解?人类的生育是否会终结?毕竟机器人比人更懂人的时候,并且是一个不会累,没有负面情绪,更懂我们的良好伴侣,关键是可以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定制身材与相貌。

当一个在身体硬件以及思想软件层面都能够比人类本身更优化的机器人进入我们生活的时候,必然会引发我们人类社会的一次深层次变革,未来到底是人统治机器人,还是机器人统治着人类社会,这是一个需要认知、严肃思考的问题。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