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金融企业最大的资产,要维持信用,核心就是风控。当前,人工智能时代已来,其给风控带来了新的一轮变革。
亿欧智库《金融科技公司服务银行业报告》预测,2020年底,中国金融科技规模将达到245亿元,其中,智能风控规模有75.9亿元,占比超过30%。随着智能风控的落地条件逐渐成熟,人工智能和金融服务也不断有机融合,智能风控成为行业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如果传统风控是一把衡量金融机构能否健康发展的尺子,那么智能风控则是一面盾牌,考验其是否储备足够的先进技术和专业人员才来应对互联网科技的冲击。在传统风控环节中,信息不对称、成本高、时效性差、效率低等问题,使得其难以满足业务快速增长所引发的信贷增长需求。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促使贷前审核、贷中监控和贷后管理等环节,以及智能投顾、无人银行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都有了质的飞跃。
正当智能风控行业高速发展之际,与之息息相关的个人信息采集、应用规范也受到监管层的重视。2019年9月,多家大数据企业因非法抓取、使用公民个人隐私信息被调查或直接查封;不久后,央行向部分金融机构定向发布了《关于发布金融行业标准加强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安全管理通知》;同年11月,公安部加大对App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的集中整治力度。
这一系列事件给所有金融机构一个提醒——如何有效搜集、利用合规数据,避免违规陷阱。
而相关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为创建健康的数据应用生态进行了多方面布局。
近年来,广东、内蒙古、陕西、重庆等部分省市先后成立了大数据局等相关机构,对大数据发展进行统一管理。
而在金融领域,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做好新技术应用风险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明确我国在2020年将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相关立法完成后,大数据智能风控的边界和道路将明确,为行业提供健康发展的环境。
市场不断更新,风控永不停止。金融业要想打好安全持久战,除了要有监管部门的精准管理以及法律法规保驾护航外,金融机构还要练好自身内功,完善算法模型,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时,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引进不同的平台技术、实现经验互补,共同构建和谐金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