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工业报”,【作者】郭宇。
近期,光伏产业形势严峻。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在对121家上市光伏企业的梳理中,今年有39家陷入净利润亏损状态,亏损面不容小觑。整个下半年,产业链多数环节处于亏损运行的艰难境地,2024年前三季度制造端产值同比大幅下降超过44.7%,产业发展遭遇“寒冬”。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阶段性供需失衡。过往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预期的双重驱动下,光伏产业产能快速扩张,然而进入2024年,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进而引发产业链价格动荡。多晶硅、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等产品价格频繁波动,企业成本把控难度剧增,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尤其下游组件企业,深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传导影响,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行业“反内卷” 规范市场秩序
光伏行业协会设定0.68元/瓦作为投标中标“底价”,促进市场理性、有序发展。工信部新规在产能管控方面,收紧项目资本金比例;技术门槛方面,大幅提升标准;能耗指标方面,全面加严。
为扭转恶性竞争局面,近月来光伏行业协会主动作为,多次组织开展“反内卷”座谈会,探讨低价竞争带来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协会设定0.68元/瓦作为投标中标“底价”,旨在为招投标环节筑牢价格底线,引导企业回归依靠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竞争的正轨,促进市场理性、有序发展。
同时,政策也加入了调控行业的队列。近期,工信部发布新修订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此次修订是自2013年以来的第四次调整,相较于2021年版本,各项要求显著提高。
在产能管控方面,收紧项目资本金比例。以往新建和改扩建多晶硅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其他光伏制造项目为20%,新版统一调整为“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30%”,提高了10%,以此强化对产能扩张的约束,促使企业在扩产决策时更加谨慎,从资金层面把控产能规模,减少盲目跟风扩产行为。
技术门槛方面,大幅提升标准。在产品效率上,新建单晶硅P型、N型电池及组件效率均设立明确底线,其中“新建N型电池效率不低于26%”。当下行业内以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TOPCon)为主的N型单晶硅电池实际平均效率仅25%,这一门槛将有效限制部分技术实力不足企业的扩产冲动,避免产能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同时,新规将工艺及材料质保期从10年延长至12年,凸显对产品可靠性和寿命的重视,督促企业强化品质管理,契合光伏项目长期稳定运营需求。
能耗指标方面,全面加严。多晶硅环节明确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还原电耗小于40kWh/kg、综合电耗小于53kWh/kg,远高于2023年行业平均综合电耗57度电水平;硅片与电池环节水耗标准也全面加严。现有大部分企业短期内难以达标,倒逼企业加快节能降耗与工艺改进步伐。
此外,财政部、税务总局近日下发的《关于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公告》显示,自2024年12月1日起,将部分成品油、光伏、电池、部分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9%。业内人士认为,降低退税率有望提振海外组件产品价格。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二级巡视员常晖表示,光伏是我们国家的优势产业,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企业要发挥关键作用,加强自律,开展良性竞争,共同维护好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企业应对 多元策略抗风险
今年以来,包括阳光电源、金晶科技、锦浪科技等在内的国内光伏代表性企业,其良好的海外业绩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在国内市场明显出现供需不平衡的时候,海外市场成为众多企业的发展途径。在今年上半年盈利的企业中,利润率尚可的几家企业其成绩都来源于海外。
阳光电源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营业收入310.2亿元,同比增长8.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9.59亿元,同比增长13.90%,成为上半年光伏行业最赚钱的企业之一。其储能系统营业收入约78.16亿元,毛利率高达40.1%。储能项目加速落地,在全球多个地区签约了大型储能项目,如与Algihaz公司签约了7.8GWh中东最大储能项目等,海外储能业务成为其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金晶科技2024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5亿元,同比增长5.23%。海外业务表现突出,金晶马来西亚子公司主要为第一太阳能公司生产薄膜组件玻璃,受益于美国本土制造光伏需求持续释放以及原材料成本改善,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
锦浪科技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33.55亿元,同比增长3.20%。第二季度海外并网和储能逆变器的接单量持续向好,海外出货占比提升。随着产能的提升及供应链的改善,产品出货量增长,驱动公司业绩回暖,其逆变器业务盈利提升。
整体来看,出海无疑是又一条好赛道。一方面,欧美市场的光伏产业发展多年,更愿意为品牌及高质量产品买单;另一方面,出海需要铺设销售渠道及售后网络,这对中小企业来说是一道不低的门槛,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竞争。而这样的转型往往是企业在几年前就作好了部署。
除了海外市场,选对市场产品路线更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在当下光伏行业的“寒冬期”,技术路线的选择尤为重要,其预判关乎企业兴衰、行业走向。
自2023年起,行业历经新旧技术与产能的剧烈迭代,发射极背面钝化电池(PERC)渐次退场,TOPCon却强势崛起,稳坐主流宝座,与钙钛矿等多元路线共掀“技术大讨论”热潮。而在近期光伏行业研讨会上,技术大咖笃定“未来五年TOPCon都将是行业主流”,细究背后,其在技术、应用、生态三端各握核心技术。
标普全球《光伏技术报告》预计,2024年,光伏行业向N型技术的转型将进入关键阶段,TOPCon技术将成为行业主流,其全球市场份额将在2026年攀升至70%,包括晶科、晶澳、天合、通威在内的多家全球领先光伏组件制造商已纷纷加大对TOPCon的投资力度,众多企业的支持使其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在设备、材料供应、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更加成熟稳定,进一步推动了TOPCon技术在市场中的广泛应用。
晶科能源可以说是技术选择的典范。回溯至2020年,硅片领域率先“变天”,单晶硅片凭借其更高的转换效率、更优的晶体结构,强势取代多晶硅片,成为市场新宠。紧接着,电池片环节也紧跟变革步伐,PERC-P型单晶硅电池迅速崭露头角,将多晶硅电池挤下主流舞台。
众多企业匆忙押注P型电池产能,却未料到仅仅两年后,风向再度逆转,N型电池携高转换效率、低衰减等优势汹涌来袭,大批P型产能尚未来得及回本盈利,便陷入被淘汰的尴尬境地,且N型内部BC、TOPCon和HJT等技术路线还在激烈角逐,行业龙头也随之更迭,曾经的多晶硅巨头赛维LDK无奈折戟,隆基绿能则凭借单晶硅崛起,如今晶科能源又凭TOPCon技术暂居营收榜首。
在国内技术不断推进的同时,放眼海外,世界知名的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采用了碲化镉薄膜光伏技术,与主流晶硅技术形成差异竞争,该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毛利率达47.92%,在特定应用场景展现性能优势,降低技术单一带来的市场风险。
前景广阔 兼并重组助升级
光伏产业在国内能源结构优化进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广阔前景。业内专家提出借助行业管理政策指导产能建设,倡导通过兼并重组优化光伏产业结构。
行业专家洞察破局方向。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呼吁加大产业调整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早在5月召开的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便已提出借助行业管理政策合理指导产能建设,倡导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兼并重组可有效整合行业优势资源,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规模效应与抗风险能力,助力光伏产业在全球能源变革浪潮中巩固领先地位。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表示,从需求侧来看,当前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新兴市场快速成长,中美欧等规模较大的市场需要结合电网结构改善、应用储能来提升需求。“未来,没有技术优势、市场能力和资源平台的公司,以及没有竞争力的产能会淘汰出局,这也是行业去产能的机会。公司希望通过技术提升、成本下降、储能运用等手段进一步巩固综合竞争优势。”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当前要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恒心。本轮周期覆盖之广、调整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他还表示,影响光伏大规模发展的瓶颈是电网接入受限和消纳困难,需要加快制定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出台多元市场主体投资配电网微电网政策,特别是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配电网微电网的具体措施。同时,建议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鼓励光伏与各类生产、生活场景结合,继续加大支持商用和户用光伏屋顶建设,鼓励绿电与算力中心、绿氢等新型负荷相结合的源网荷储系统建设,进一步释放光伏等新能源发展潜力。
即便光伏企业一再表示利润下滑,从市场趋势来看依然存在稳定的市场需求。国家能源局发布的1-10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也展现出光伏产业的潜力与韧性。1-10月期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跃升至181.3GW,其中10月单月太阳能发电装机新增容量高达20.42GW。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2.1亿千瓦,同比增长21%,在电力新增装机中占比达86%,光伏新增并网容量达1.61亿千瓦,同比增幅为24.8%,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达8522万千瓦,成为分布式新增装机主力。这表明尽管当前面临困境,但光伏产业在国内能源结构优化进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