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前瞻网(t.qianzhan.com),作者 | 趋势速递。
(图片来源:摄图网)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政策的有力推动,低空经济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一匹黑马。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操作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通过预先设置好航线,无人机能够实现一键自动返航,极大地减轻了驾驶员的操作负担。然而,即便是在这样智能化的背景下,无人机驾驶员仍需练好操作基本功。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遭遇电磁干扰、出现故障或整机失控时,驾驶员必须迅速介入,甚至完全依靠手动操作来完成返航任务。
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推动了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还催生了新的就业岗位。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就业问题时表示,新的经济形态也会催生新的就业需求。“比如,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无人机操控员这样一个新岗位。据有关部门测算,现在我国这个岗位的就业人才缺口高达100万人。”
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无人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公众对于智能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这一趋势带动了民用无人机行业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注册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民用无人机注册数量已经达到了120万架,同比增长25%。
而前瞻预测显示,到2029年,中国民用无人机注册数量将达到278万架,2023-203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5%。
实际上,无人机产业仅仅只占了低空经济的一小核心部分,对于整个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而言,还有许多细分环节值得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去强化和培育。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和经济新增长引擎,已经引起了各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培育和发展这一新兴产业,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并持续推动产业规划的落地实施。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政策大数据观察,全国已有超过30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发布了相关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为低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目前低空经济领域尚未开展大规模、成体系研究,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多为空白。前瞻产业研究院作为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2023年就先行成立了“低空经济研究规划所”,去年至今已研究、规划中国多地低空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对各地的产业规划服务经验与对行业的深度洞察,我们总结了四大应对路径,政府要弥补这些空白,利用“看得见的手”来推动产业发展:
1、组建“教+产+研”联盟以培养更高层次人才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软硬件载体以及系统性平台,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议通过组件全国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以教学+产业+科研联盟的形式,打造产学研多赢的教学平台,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不断完善行业技术标准,提高行业整体教学能力;同时促进行业资源的整合,推动高校无人机教学产业链和产业发展环境的进步。
2、加大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
目前民众对于低空经济的概念、范畴甚至部分企业对于真正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疑惑,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做好航空航天领域的知识宣传,提升社会认知度。在提升民众认知度的同时,了解低空经济多样化需求。例如,对于民众、企业担心的隐私、大数据泄露等问题,政府也需要做好社会民意调查,对民意接受度有深刻认知,以便制定更灵活的法规。
3、利用放宽政策鼓励市场多放参与到低空经济发展
建议政府、协会、联盟等组织机构长期跟踪低空经济的发展业态,强化政策的主导作用,利用放宽政策力度来鼓励民众企业参与到低空经济中。制定行业、地方标准,规范市场监管行为,对于有良好带头示范作用的业态进行鼓励和嘉奖,对于不良或者破坏道德底线的灰色地带进行打击和严惩强化顶层设计,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低空经济。
4、增加财政激烈政策鼓励企业落户
支持低空经济企业增资扩产。政府应当用“真金白银”吸引低空经济企业落户。参考《深圳市关于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拟对获得在本市经营的低空经济企业给予资助,每个企业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在财政、税收等优惠加持下,天然“逐利”的企业将放低成本顾虑。这些资金也将给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注入更多的活力。
此外,前瞻产业研究院在低空经济产业规划的全过程中扮演重要的智库决策角色,为地方政府提供低空经济区域性产业研究、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定位规划、低空经济细分产业赛道选择、低空经济产业链招商图谱编制等产业咨询服务,以此助力各地低空经济工作专班/小组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助力其考虑产业集聚效应,将飞行活动与相关产业发展、终端消费者等应用场景紧密结合,确保低空经济产业规划既符合地方实际,又能有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