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网络”,作者/李向龙。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出行、用餐、购物、学习、交流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人们在享受信息化便捷服务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网络诈骗、信息泄露、数据安全等。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
据此,东北师范大学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化作用,支撑、服务和保障学校核心工作的正常开展。
01
职能重组
确定部门职责
为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期待解决以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在2013年将信息化相关部门进行合并,将网络信息中心、校园卡管理中心、校办网络工作室撤销,重新组建新的部门,即信息化管理与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信息化办”)。三个部门原职能由新部门承担,同时增加对全校的信息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和统筹管理的职能。
为了让工作更顺畅,让职能更清晰,信息化办成立之后,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广泛调研,走访了国内很多头部高校,了解信息化建设情况。然后,学校开始建章立制,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等多个校发文,建立了统筹有力、权责分明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决策、专家小组咨询、信息化管理与规划办公室统一管理和协同建设、各单位共建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机制。
根据《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简称《办法》),信息化办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推进,统筹规划信息化项目建设,以及公共支撑环境建设和公共数据管理。同时,《办法》强调,组织协调、实施推进和统筹规划要站在学校高度设计信息化工作,高两个层次想问题。
为了对《办法》做出进一步解释,需以文字的形式明确信息化办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例如,可以提供技术协同,但不承担软件开发任务;可以提供云服务器,但不能支持大流量的视频,不支持存储大量的数据,也不负责应用层面的管理;等等。同时,以清单的形式,在信息化办网站上公布业务内容,一共分为17类80余项,并明示流程。
信息化办作为直属单位,自身定位便是支撑和服务。虽然新机构中承担了管理职能,但实际工作中仍以服务为主,遵循“到位不越位”原则,主要发挥技术优势和经验优势,多做服务少提要求。
02
梳理问题
明确工作方向
信息化经过了快速发展的二十余年,在缺少约束和规范的条件下,产生了一些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职责不清带来的边界模糊。信息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共存的,比如业务系统应该由谁来建设?出现了问题到底是系统问题还是网络问题?网络使用体验差是终端问题还是服务端问题,抑或是传输链路的问题?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很难向普通师生解释清楚原因。
第二,需求不清带来的无序建设。由于从众购买和建设,没有市场调研,没有需求分析,很多业务系统买来之后才发现不适合、不具备使用条件或者时机不成熟,导致大量资源浪费。
第三,数据不清带来的山头林立。信息孤岛、数据烟囱长期存在,造成数据的割裂和分散,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数据不一致、数据质量不高、数据共享不充分,反复填表问题让师生苦不堪言。
03
预算入手
开启统筹之路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很容易解决,但是不知道由谁来建,或者如何去建。有的部门有想法没办法,不知道怎么着手建设,面对众多的产品不知道如何选择;有的部门不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往往先买产品。
为解决以上重复建设、无效建设、无序建设等突出问题,从2016年起,东北师范大学对全校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统筹管理,每年组织校内各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信息化办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根据专家论证意见提交学校预算委员会。对于通过预算的项目,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支持,包括深度调研、参数拟定、招标、建设以及后期维护等。
经过6年的统筹,信息化重复建设、无效建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数据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化统筹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04
促进共识
共谋发展大计
信息化要协调发展,要可持续发展,就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就其位。虽然通过规章制度可以硬性要求,但更要注重软文化建设,包括日常宣传、安全培训等,力争在部门之间达成共识,形成发展的合力,让师生理解信息化部门的工作。
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问题,信息化办推出了网站群平台,采用统一的技术架构和运行平台,实行严格的安全策略。网站群平台不需要各单位出资,只要某个单位提出申请,就可以把网站迁移到站群上来。截至目前,已有接近100%的网站迁移到了站群,极个别有交互等特殊需求的网站依然存于云上。经过这种处理,网站的安全事件得以解决,彻底解除了各部门的后顾之忧。
网站是各部门宣传和展示的窗口,相比之下较为简单和容易,也有成熟的产品可用。但随着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各部门业务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多,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增多。但各单位没有专共支撑环境的正常运行,能提供的服务也比较有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化办发动了众筹模式,组建学生团队,借助学生力量,支撑和服务于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需求,联系学院开展学校网站建设和栏目的运维工作。合作最为成功的一个栏目就是“遇见东师”。
“遇见东师”栏目是东北师范大学官网的一个特色栏目,建设初衷是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以小人物、接地气的方式讲述东师故事。每一篇文章的字数不超过1000字,每篇文章都是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历经策划、选题、采编、撰写、配图等多个环节,往往一期需要1~2个月时间的打磨。至今,“遇见东师”栏目已经发布50余期,总阅读量超过50万,篇均阅读量3000以上,在师生间影响广泛。
05
锚定方向
勾画未来蓝图
关于信息化,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谈到,要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思路开展信息化工作,这是未来教育系统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具体理解内容如下:
第一,要把业务应用摆在优先突出位置,以应用驱动建设,不盲目追求新技术,切实为师生提供能用好用的数字化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信息化建设不要追求新奇特,要脚踏实地,先把应用建起来、用起来。以用促建,以用促改,让信息化更好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研。
第二,示范引领,成熟先上,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示范引领和试点机制,做好教育数字化建设推广应用探索,推动教育信息化实现发展标准化、成果品牌化,大力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简言之,就是信息化建设要规范和统一,不要做过多的个性化定制,用制度约束业务系统,根据业务系统流程修订对应制度。
第三,聚焦安全。数据安全是信息化的根本,要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探索创造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数字化治理标准,构建可持续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安全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是所有信息化工作的1,其余都是0。所以,无论是信息化使用者,还是信息化服务者,都要注意数据安全,尤其注意个人数据安全。只有每个人都提高安全意识,数据安全才有保障。
基于对怀进鹏部长讲话的理解和认识,东北师范大学未来信息化工作重点可以归结为十五个字:厚基础、通数据、建应用、固安全和强统筹。
“厚基础”就是夯实网络基础,建设校内一张网。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学校需通过链路升级、设备替换、机房建设等,为教育教学、科研、生活服务提供全面和可靠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必须牢固和稳定,否则其他应用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随时都有坍塌和崩盘的危险。
“通数据”就是让数据流动起来,充分共享。数据问题是每个高校都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林立,这是早期的分散和无序建设带来的必然结果。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据安全、数据利用变得尤为重要,长期积累的问题导致解决起来困难重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管理和应用,让数据真正用起来,关键在人。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要破除数据壁垒,明确数据的归属为学校资产,应该统一标准,集中管理,规范应用。二是需要加强系统建设和使用,让数据第一时间产生于系统内,流动于系统间,不要游离于系统之外。
“建应用”就是建设校级公共应用平台和通用平台,杜绝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要充分吸取信息化建设初期的经验教训,通过公共应用平台和通用平台的建设,以各种形式最大限度满足各业务系统对于数据、展示、提醒、认证等的共性需求。深入开展服务治理和业务流程优化,利用网上服务大厅持续推进“一次办、马上办、网上办”的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努力实现所有服务触屏可达和一次办理,让师生从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投入教学和科研中去。
“固安全”就是要持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安全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安全要加强,人是关键。安全工作的基础在于安全意识的提高,如果认识不足,再多的努力都是无用功。工作重点包括:首先,加强网络安全宣传和培训,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其次,加强专业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安全隐患发现和处置能力;最后,加强技术防护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安全设备、安全工具和安全公司的作用,提高技防能力,坚决守好网络安全的防火门。
“强统筹”就是充分发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作用,进一步收紧系统建设权限,严格审核各部门新建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体制机制,加强全校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力度,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新模式,实现从申请、立项、建设、验收到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和管理。目前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统管自建阶段,接下来希望推进统管共建,最终实现统管统建。
06
坚守初心
践行使命担当
所有工作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信息化工作更是如此。信息化工作在大多数学校的影响力弱,快速创造价值的能力弱。
一方面,人们对信息化的期待高。当前,信息化虽然对社会很多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比如打车、购物、支付等,但对教育领域的影响面却不是很广。因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不是短期的事情,所以也不应该期待信息化能缩短教育的时间,比如汽车可以减少从A地到B地的时间,却无法缩短A地到B地的距离一样。当然,在一些方面,信息化确实能短期见到效果,比如东北师范大学的网上服务大厅,已经提供100多项业务在网上办理,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办事服务,这无形中也让师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教学、科研中。
另一方面,干的多说的少。信息化部门说的更多的是技术话语,工作内容显示度不高。但是,信息化部门也不要妄自菲薄,信息化只是阶段性产物,还有数字化、智慧化、智能化、量子化等等。于学校而言,无论是信息化,还是数字化、智慧化,都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工具,我们有幸于此,就要脚踏实地。信息化部门的职责就是把工具建设好、维护好、管理好和改造好,让其更加方便师生使用,让师生乐用、爱用,为师生校内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全面的保障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