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中国电子报,作者/中国电子报编辑部。
新型工业化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工作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作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大部署。
区别于世界先行国家工业化历史过程,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在过去几十年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逐步摸索出的一条符合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工业化道路,我们需要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从2012年至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已形成完备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
但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水平、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总体任务是实现从“有没有”到“强不强”的蝶变升级,这个“强”既体现在技术水平、基础能力上,也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效益水平上。
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波认为,新型工业化是指知识经济形态下的工业化,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是其重要特征;从产业视角看,新型工业化是指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是其重要特征。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许召元表示,未来新型工业化要重点推进三方面任务:一是要强基础补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确保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可靠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在新发展阶段,补齐短板、做强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任务。二是要持续提升工业品的质量水平。需要通过生产端提高质量标准和生产能力,市场端加大市场质量监管等系列举措,促进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三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能有力支撑共同富裕。工业部门竞争力强、生产效率高,可以承担较高的劳动报酬水平,就可以进一步带动其他行业收入水平提高。
有效发挥工业稳经济大盘“压舱石”作用
工作会议提出,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是2023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了具体举措,包括稳住重点行业、鼓励工业大省主动挑大梁、稳住汽车等大宗消费、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制造业投入等。
过去一年,在“三重压力”和多种超预期因素冲击之下,我国工业经济奋楫而上、扩量提质。据工信部预测,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1%左右;有效发挥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同时,高端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大型客机、光伏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不断擦亮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底色。
推动工业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重点在行业,关键在地区。根据工作会议精神,工信部今年将聚焦重点行业,针对机械、汽车、电子等规模大、带动性强的支柱行业,分类研究制定稳增长工作措施。针对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增长快、潜力大的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工业制造业大省立足当地产业核心优势和国家战略需要,发挥“顶梁柱”作用。广东省2023年把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作为挑起制造业“大梁”的重要抓手,提质壮大现有8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集群。辽宁省将建设万亿级产业基地,促进市场应用和产品升级,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室主任魏琪嘉表示,对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现在很大的机遇就是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既要把当地的优质资源要素发挥出来,又要在产业转移和集群布局的过程中考虑未来的市场变化和经济格局变化,避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固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及要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2023年,各地要深挖市场潜能,扩大消费需求,着力稳住汽车、建材等大宗消费,挖掘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潜力,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和经济环境稳定优势。
“2023年在出口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和消费恢复仍可能受疫情影响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仍将继续扛起‘稳投资、促增长’大旗。”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要统筹用好财政金融等资金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引导资金投向制造业重点领域。”
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现代化工业体系,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
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的过程中起到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2022年以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协同推进受疫情影响企业复工达产取得显著成效,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得到加强,新冠疫苗、药物等重点医疗物资供应保障有力有效。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有序开展,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创建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
为全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各地区、各部门一道,及时出台振作工业经济系列举措,推动工业经济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回稳。工信部还正式确定了杭州、武汉、成都等12个城市首批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在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工信部推动制造业更广范围、更大力度开放,打造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着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要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环节,“一链一策”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健全“揭榜挂帅”长效机制,不断丰富产业生态。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敏向记者表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要深入贯彻“补短板,锻长板”策略。以显示产业为例,一是要补齐短板,逐步在偏光片、液晶、玻璃、芯片等关系产业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能力。二是要拉长长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锻造一些“杀手锏”技术,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同时,要加强高端电子产品的生产竞争力、提高生产弹性和柔性,提高效率,夯实中国作为全球电子生产基地的核心能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研究员郭辉表示,当前国际形势较为复杂,对于国内部分关键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对国内企业与国际厂商的合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在这种形势下,要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可控能力,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更多保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黄卓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强化产业韧性,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首先,要从战略层面做好重点产业领域供应链战略设计和体系构建,推动形成良性产业链生态体系;其次,要立足我国产业规模及体系完整的优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做强战略新兴产业链,实现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副主任、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晓东公开研究成果,“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本质上是在提高制造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同时实现其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一进程涵盖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数字化推动、智能技术创新、能源结构优化、低碳市场建设等多方面、协同式、系统化的发展过程。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潘峰向《中国电子报》记者分享了他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的理解:第一,“三化”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是需求拉动;第二,“三化”是当前日新月异科技能力所能一步一个台阶不断企及的目标,是供给可求;第三,“三化”有一条主题线贯穿,就是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未来“三化”的主战场。
关于如何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卓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一是要强化创新驱动,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形成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引领的协同创新体系。二是要强化赋能提质,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基础,以建设数字化平台为依托,推进生产协同、市场协作和资源高效配置,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同时,借助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促进信息流、资源流等高效共享,建立绿色技术生态系统,助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转型。
为金属冶炼与加工、矿山开采、能源开发等基础工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大型铸锻件的重型机械行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领域。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继生表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指明了方向,也为重型机械行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结合这一要求,重型机械行业计划在2023年开展“重型机械行业节能降碳行动”“行业数字化赋能”“行业团体标准”等工作,促进和引领行业不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工业互联网是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优化生产能效的有效途径。作为国内工业互联网企业代表,卡奥斯智慧能源产品总监杨子江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工业互联网企业要发挥数字基建的关键作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智能网联等技术、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为制造业优化升级赋能。
产业集群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出,当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企业、产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制造业的集聚化是产业发展的规律,是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工信部自2019年起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引导和促进集群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2022年11月底,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名单。45个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2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认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打造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强劲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13个、高端装备领域13个、新材料领域7个、消费品领域4个、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3个。不难看出,这些集群覆盖了制造强国建设重点领域,已经成为引领带动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干勇看来,目前我国在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的竞争优势与产业集群化发展密不可分。他建议,对于基础产业,要在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同时巩固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集群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平台经济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对于新兴产业,要加强新技术的实验验证与示范应用,以应用促进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设。
依托各方创新资源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工作会议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用市场化办法促进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和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发展。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650万辆,整车出口创历史新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指出,从产品看,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飞速,产品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平均技术指标领先,特别是电池技术、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智能化等各方面水平持续提升;从市场看,新能源汽车市场趋向良性发展,市场竞争力持续上升,主力车型销量增长,消费者认可度日益增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颜景辉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科技感、智能化将进一步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新能源汽车消费带动效应值得期待。
在光伏产业方面,工信部数据显示,国内光伏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另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报告,2022年1-10月,光伏产品出口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出口总额(硅片、电池片、组件)约为440.3亿美元,同比增长90.3%,创历史新高。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高纪凡认为,在过去两三年中,光伏产业链,特别是上游原料部分,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但这种局面不会长久。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时,必然要开启新一轮的调整,只有能够穿越周期的企业才能够真正走向未来。扩张计划不能过于激进、要有节奏。
在人工智能方面,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企业数量接近4000家,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智能芯片、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据统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一。
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秘书长李娅娜表示,一方面,应夯实算力底座,人工智能近年在自动驾驶、生命医学、智能制造等领域发展迅速,高质量算力可以更好地支撑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服务城市能级提升;另一方面,应加强公共数据管理和应用,以公共数据开放促进人工智能发展。
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段伟文建议,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通用基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趋势,尽快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场景创新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生态系统。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随着技术应用门槛不断降低,创造者们将迎来人工智能的黄金10年。
在其他未来产业方面,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接近3万亿元,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据太平洋证券调研,2025年我国商用车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806亿元。
北京计算机学会数字经济专委会秘书长王娟指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等举措将有效提升工业和制造业等领域的智能化水平,建议各地方和各类企业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融合创新,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培育一批进军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也至关重要。PTC中国区首席CTO施战备表示,元宇宙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基于数字主线平台,智能设计导航、数字孪生、工业APP、综合数据分析、增强现实(AR)等一系列创新应用不断涌现出来。元宇宙已然成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做优做实5G探索布局6G
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重点工作之一是要加快信息通信业发展,并提出“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同时要加强完善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应用体系,推进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
2022年,信息通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230万个,网络覆盖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实现所有地级市城区、县城城区5G网络全覆盖,乡镇高水平覆盖。5G应用案例累计超过5万个。千兆光网已具备覆盖5亿户家庭的能力。目前全国已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成效明显。中小微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超过10%。
在我国推动5G大规模商业应用之时,6G的技术研发节奏也在加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G成功商用将为6G演进奠定坚实基础,6G商用将赋能传统产业优化升级。6G的低时延、高速率、低成本特性,将吸引国民经济各行业扩大6G相关投资,加大ICT资本投入比重,提升各行业数字化水平,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张平表示,6G网络面临的潜在的网络安全和隐私问题将比5G更加明显。亟须将移动通信产业生态主导权的攻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速应用保障6G网络架构安全的新技术,全面部署智能化的态势感知保障体系。积极构建主动防御技术体系,构筑国家网络主权与安全屏障。积极主动推进卫星互联网战略,建设我国自主的卫星互联网,从顶层设计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2023年是6G技术研发的关键一年。张平表示,一要密切关注ITU 6G标准工作计划,提前准备并有序输出。二要重视6G典型场景和关键技术指标选取,力争符合我国预期。三要加强自主关键技术研发,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与6G深度融合。
引导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道路
工作会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力争到2023年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助力中小企业融入重点产业链供应链。
多措并举下,中小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2022年1月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中小企业还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继续完善工作体系,全面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认真落实《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狠抓惠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实,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优质中小企业既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也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重要力量。2022年,工信部先后印发《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和《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不断健全优质中小企业评价体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小企业将朝着创新、绿色、智能方向高质量发展。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线。”纳琳威纳米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秘唐璇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在大环境趋势下,中小企业唯有科技创新,加强企业自身研发技术储备,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长久活力。接下来,公司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行差异化产品的研发创新,提升产品快速迭代能力,不断保持产品创新属性;完善人才招聘、储备和能力提升渠道,多措并举为公司研发提供人才支撑,保障科技创新力;优化原料端到产品端的完整产业链路,提升链路仓储供给等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文凯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中小企业要通过数字化、稳固产业链等方式,增强抵抗风险能力;还要做精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力争成为专精特新型发展企业。
“在市场拓展上,要积极融入到国家战略及产业链、创新链中,实现‘大手牵小手’,提升中小企业生存韧性。”株洲南方阀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靖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未来,企业将依托自身主要产品的技术优势和场景应用经验,提升产品数字化设计水平,建设专业产品实验装置,实现产品智能化升级,为用户提供产品远程服务,通过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形成市场竞争力。”
西井科技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致力于全球物流的数字化绿色转型升级与智能化迭代创新。在西井科技CEO谭黎敏看来,“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将成为中小企业转型的核心竞争力。谭黎敏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2023年,公司将围绕降本增效、数字化转型,把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融合,做深做透各场景,实现全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连接与高效协同,从而构建起与用户的信任机制,提升用户的价值获得感,孕育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