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工联网iitime”,【作者】胡锦明。
近日,中国民航局分别向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和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两家公司颁发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perator Certificate,OC)。这是中国民航局首次向企业颁发此类OC。这也意味着,广州穗港码头和合肥骆岗公园不久后将成为首批商业运营点,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此举打开了低空经济相关的消费场景,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开启了商业化大门。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5年迎来了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截至2025年初,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中已有22个发布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45个城市启动了低空经济的政策规划。这些地方政策不仅量化了发展目标,还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的方式,直接推动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
从市场规模看,我国低空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据赛迪顾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5059.5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8591.7亿元。信通院预测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低空航空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两者市场规模占比接近55%,而低空基础设施和飞行保障环节则存在极大发展潜力。不同机构预测虽有差异,但均显示出强劲增长趋势,
此外,差异化的布局也形成不同的产业矩阵。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全球无人机产业高地。深圳作为全球无人机之都,2023年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聚集大疆、丰翼科技等头部企业,计划2025年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空管”示范区。广州提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目标,依托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企业,推动eVTOL在城市空中交通领域的应用。珠海则以航空产业基础为依托,构建“研发-制造-运营”全链条体系,形成大湾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的“黄金三角”。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吸引全国约50%的eVTOL头部企业,率先开发低空旅游、城市物流等场景。苏州启动“低空智联城市”项目,计划5年内建成1000个起降点,打造长三角应急医疗救援网络。杭州、宁波试点“低空经济试验区”,探索无人机跨境物流新路径,其“无人机+”模式覆盖直播带货、电力巡检等20余个行业。
四川依托空域改革试点,打造“低空天路”网络,覆盖90%以上县级行政区。成都开通双流机场至青白江铁路港无人机货运专线,吸引顺丰、京东设立区域总部。贵州构建“山地低空物流网”,解决农产品出山难题;云南试点“低空旅游+乡村振兴”,开通普洱-西双版纳等旅游航线。黑龙江利用低空经济开发大兴安岭林区监测、边防巡护;广西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发展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内蒙古筹建低空经济研究院,聚焦飞行器制造与服务保障。
从上述示例即可看出,我国低空经济已呈现出"多点开花、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目前,低空经济已从“政策驱动”迈向“场景驱动”,2025年也将进入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的持续完善,各地低空经济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