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入落地执行的关键一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加速推进,推动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加速释放,赋能千行百业。“数据要素X”行业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对数据存储的数据流动、资源高效利用构成了挑战;而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超大规模训练和智能体落地等也对数据存储提出了高并发、低时延、数据共享等需求。
在3月21日举行的2025数据要素融合与应用创新峰会上,浪潮数据云存储产品线总经理刘希猛发表了题为《融存智用运筹新数据》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刘希猛认为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是数据型中心的主要应用,并剖析了两大应用场景对存储的高性能、融合互通、资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挑战,同时展示了浪潮数据存储推出的面向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的存储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更好地挖掘数据价值,加速数据要素应用落地、助推人工智能应用转型。
数据要素、人工智能两大应用
对数据存储提出挑战
当前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应用已成为数据型数据中心承载的新型负载,这两大核心应用正深刻重塑存储系统的技术架构与能力要求。
随着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各行业需构建高安全、高效率和智能化的可信数据空间,以满足数据要素从归集、加工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处理需求,可信数据空间的存储管理面临系统性变革。可信数据空间面临如下存储挑战:
- 海量数据存储与多样化应用需求间的矛盾加剧,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
- 协议壁垒导致跨系统数据流转困难,管理复杂度指数级上升
- 百PB级存储空间需构建多级存储池,对统一管理、安全传输和自由流转提出严苛要求
- 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和区域数据场建设需突破近数据计算和多个数据空间融合管理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国内外互联网/AI大厂持续加大智能算力投入,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微调、推理与应用保持高速增长,导致存储系统面临双重压力:
- 训练侧:十万卡规模算力集群推动模型参数达到万亿、十万亿量级,同时数据处理的复杂度和数据膨胀率也成数量级激增,对单POD性能与多POD存储效率的协同管理造成难题
- 推理侧:伴随行业模型应用落地,AI Agent智能体爆发式部署要求存储系统具备低延时响应和近场计算能力,同时需与中心存储建立高效数据交换机制
浪潮数据存储创新探索与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邬贺铨在峰会演讲中指出,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数据流通和融合应用才能产生价值,需构建安全、开放的可信数据空间,同时强调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数据流通,例如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物流管理、智能客服等场景,推动数据与AI融合。
在此背景下,浪潮数据存储基于分布式智能融合存储平台AS13000,推出面向两大应用场景的存储解决方案。
面向数据要素的智能融合存储解决方案,助力数据要素新应用,突破数据存储瓶颈,最大化释放数据价值:
- 统一存储池,数据高效归集:提供统一存储资源池,实现多元数据高效归集和加工处理;采用统一元数据管理的全局文件系统,支持全协议存储服务,实现统一视图;采用加密存储,满足数据安全可信要求
- 存储资源优化,加速数据处理:存储侧集成AI优化算法,存储访问性能提升50%以上;结合大数据技术,增强数据编织存储服务能力,数据标注效率提升30%
- 智能数据管理,更加高效:提供全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满足数据不同阶段访问、存储和管理要求,管理效率提升5倍
面向人工智能的存算协同存储解决方案,更成熟、更简约、更高效,是助力大模型训练落地的坚实存储底座:
- KV存储加持,提升GPU利用率:解决方案与上层推理调度平台进行深度定制;通过KV推理全闪存储加持,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写入缓存,Prefill时延降低80%,实现GPU多轮利用,每秒处理请求数量提升3-8倍,进一步提高计算集群GPU利用率
- 横向数据流动,提升存储效率:通过全局命名空间、数据冷热分层自动流转,实现数据在热、温、冷、冰不同介质上的自由流动,满足训练阶段高性能、归档阶段的低成本存储需求,提升数据存储效率,TCO降低20%以上
- 纵向数据访问,加快训练速度:基于AS13000平台的智能缓存优化、智能空间均衡和GPU直连存储技术等优势实现纵向数据高效访问,提升用户训练速度,构建规模以及性能最优的存储方案
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基础设施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浪潮数据通过多维度技术布局构筑核心竞争力:存储装机容量位居全球前二、国内第一[1],全闪存储销售额同样在中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服务器虚拟化产品国内第一、云平台软件跻身国内前三[2],超融合服务器国内市场份额第二、出货量第一[3]。
随着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应用的快速发展,数据存储需求日益多样化且复杂化。未来,浪潮数据存储将以“融存智用”为技术导向,致力于打造更加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全场景存储解决方案,以应对市场不断升级的存储需求,为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构建坚实的数据底座。
数据来源:
[1]Gartner全球外置存储市场份额,2024Q3
[2]IDC中国云系统软件市场跟踪报告,2023H1
[3]IDC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及超融合市场研究报告,2024Q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