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芯片,新突破

近日,南开大学携手香港城市大学,成功研制出薄膜铌酸锂光子毫米波雷达芯片,在毫米波雷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创新成果,为未来6G通信、智能驾驶、精准感知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导体产业纵横”,【作者】方圆。

近日,南开大学携手香港城市大学,成功研制出薄膜铌酸锂光子毫米波雷达芯片,在毫米波雷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创新成果,为未来6G通信、智能驾驶、精准感知等前沿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芯片集成,点亮毫米波雷达

研究团队通过优化制备技术,成功在单一芯片上集成了倍频模块和回波去斜模块,完成了高效的毫米波雷达信号产生、处理和接收。为了验证雷达的性能,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包括测距、测速和逆合成孔径成像测试。结果显示,该雷达能够精准探测距离和速度,并对不同目标进行高清晰度的成像。

研究团队成员、南开大学教授朱厦表示,该成果不仅提升了现有微波光子雷达的性能,还为未来高性能、小型化光子雷达系统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在即将到来的6G时代,这项技术有望在多个领域引发重大变革,标志着微波光子雷达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重大突破,无疑将雷达芯片领域再次拉至聚光灯下。

雷达芯片处于雷达系统的核心地位,运作时巧妙融合射频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雷达探测器发射高频电磁波信号后,芯片的射频前端负责接收反射回波,它凭借出色频率选择性与信号放大能力,捕捉微弱信号。

随后,信号进入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等算法解调、滤波、放大。依据电磁波传播特性及Doppler效应,通过精确测量发射与回波信号的时间延迟算出目标距离,凭借对回波频率变化的捕捉分析推算目标速度,再结合天线阵列与方位角算法确定目标方位,从而将电磁波信号转化为可用的目标信息。

02 进化与突破

早在20世纪中叶,雷达技术刚刚起步,那时的雷达芯片构造十分简单,主要由一些分立的电子元件组成,就像用零散的积木搭建起的简易模型。这些早期芯片功能有限,仅能实现基本的目标探测,而且体积庞大、能耗高,信号处理能力也极为薄弱。例如,早期的雷达芯片只能在较短的距离内探测较大的目标,对于复杂环境下的小目标几乎无能为力,在实际应用中受到诸多限制。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20世纪90年代,砷化镓(GaAs)工艺被应用于雷达芯片制造。这一变革为雷达芯片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之前的分立元件,砷化镓工艺制造的芯片集成度有所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芯片体积、降低能耗,并且在信号处理速度上也有了明显提升。不过,砷化镓工艺的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都较高,对生产线要求严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像用在奔驰汽车上的ARS100(第一款商用雷达),便是采用了砷化镓工艺的雷达芯片,虽然它开启了雷达在汽车领域应用的先河,但高昂的成本也使得其难以普及。

到了2007-2017年,锗硅(SiGe)工艺逐渐崭露头角,并开始取代砷化镓工艺。SiGe拥有硅工艺的集成度、良率和成本优势,使得前端射频芯片的集成度大幅提升。一个毫米波雷达只需要少量射频前端芯片,就可完成信号的处理,这极大地降低了毫米波雷达系统的成本。以大陆的ARS4-a为例,它采用了2片MR2001TX、4片MR2001RX和1片MR2001VC,通过SiGe工艺实现了更高效的信号处理和更低的成本,为雷达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7年至今,CMOS工艺成为了雷达芯片发展的新潮流。最初,CMOS工艺制程较低,无法工作在高频中,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到2010年,CMOS工艺进步到40nm,使得CMOS用于77GHz毫米波雷达成为可能。CMOS工艺处理速度更快,成本相对更低,集成度能够进一步提升,一个毫米波雷达甚至只需要1颗MMIC芯片,雷达整体系统成本进一步下降。例如博世的MRR5,采用1片英飞凌的SiGeBiCMOS MMIC:RXS8160PL,充分展现了CMOS工艺在降低成本和提高集成度方面的巨大优势。

简单来讲,雷达芯片的工作原理可以比作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蝙蝠发出超声波,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蝙蝠通过接收回声来判断物体的距离和位置。同样,雷达芯片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来,芯片通过接收反射波并计算时间差来确定物体的距离、速度和位置。整个过程就像蝙蝠利用回声在黑暗中导航一样,雷达芯片通过发射、接收和处理电磁波来探测和定位目标。

雷达芯片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而关键性能指标则是衡量雷达芯片性能优劣的重要标准。通过射频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雷达芯片能够接收并处理高频电磁波信号,将其转换为可识别的目标信息,如距离、速度、方位等。然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雷达芯片的关键性能指标。这些指标不仅直接影响雷达系统的探测精度和稳定性,还决定了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

灵敏度影响芯片对微弱信号探测能力,远距离探测时,高灵敏度利于精准锁定目标,低灵敏度易错失目标;动态范围保障芯片处理不同强度信号,范围大的芯片可避免失真,确保复杂环境下正常工作;带宽与数据传输、分辨率相关,高带宽助于精细探测与成像,为高精度应用提供支持;速度范围界定芯片测量目标速度区间,汽车雷达关注低速,航空雷达追踪高速,适配不同场景。

03 应用领域

汽车领域是雷达芯片应用的重要场景之一。在自动驾驶技术中,雷达芯片扮演着关键传感器的角色。它能够实时探测车辆周围的环境,包括其他车辆、行人、障碍物等,并提供精确的距离、速度和方位信息。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采用多颗毫米波雷达芯片,实现了自动紧急制动、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具体应用中,前向雷达用于探测前方障碍物,实现自动紧急制动和自适应巡航控制;角雷达安装在车辆侧面,用于监测盲区车辆,实现变道辅助和盲点监测;后向雷达则安装在车辆尾部,用于监测后方来车,实现倒车预警和后方碰撞预警。

无人机领域也是雷达芯片的重要应用领域。雷达芯片为无人机提供了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自主飞行和执行任务。在大疆的Matrice 300 RTK无人机中就搭载了高精度雷达芯片,可以实现精准定位、避障、地形跟随等功能,广泛应用于测绘、巡检、搜救等领域。具体应用中,避障雷达用于探测无人机飞行路径上的障碍物,实现自动避障功能;地形跟随雷达用于探测地面高度变化,实现无人机与地面保持恒定高度飞行;搜索雷达则用于探测目标物体,实现搜救和目标跟踪等功能。

安防领域中,雷达芯片可用于周界防护、入侵检测、人员定位等。例如,海康威视的雷达视频一体机采用了先进的雷达芯片技术,可以实现对入侵目标的精准探测和跟踪,并联动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实时报警和记录。周界防护雷达用于探测围墙、栅栏等周界区域的入侵行为;室内定位雷达用于室内人员的定位和追踪,适用于监狱、医院等场所;生命探测雷达则用于探测废墟下的生命迹象,适用于地震救援等场景。

在工业领域,工业机器人、AGV小车、智能仓储等都离不开雷达芯片的支持。ABB的工业机器人配备了高精度雷达芯片,可以实现对工件的精准定位和抓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具体应用中,工业机器人用于工件的定位、抓取、装配等操作;AGV小车用于物料运输、仓储管理等;智能仓储则用于货物的自动识别、定位、分拣等。

04 巨头林立,新兴力量崛起

雷达芯片行业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传统半导体巨头、专业雷达芯片企业和新兴科技公司。在传统半导体巨头中,恩智浦(NXP)、英飞凌、德州仪器(TI)、意法半导体等国际芯片设计巨头在雷达芯片市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以恩智浦为例,其旗舰S32R45和新S32R41处理器可满足L2+级至L5级的自动驾驶需求,能构建4D成像雷达,实现360度环绕感知。其中,雷达微处理器单元(MPU)S32R41专用于77GHz高级雷达应用,采用Arm Cortex®-a53和Cortex-M7内核,结合专用雷达处理加速器,打造出卓越的雷达处理链。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客户基础,恩智浦在汽车雷达芯片领域稳稳扎根,诸多知名汽车厂商的自动驾驶系统中都有其芯片的身影。

英飞凌拥有毫米波雷达全套解决方案,涵盖性能强大的前雷达、性价比高的角雷达,以及用于舱内监控的毫米波雷达芯片。其关键部件MMIC、MCU和PMIC广泛应用于各种细分雷达应用场景,在业界成熟量产的级联方案更是助力实现4D雷达,为汽车安全与智能驾驶提供坚实技术支撑,在全球汽车雷达市场份额可观。

德州仪器在雷达芯片领域同样成绩斐然。其于2024年1月推出的AWR2544 77GHz毫米波雷达传感器芯片采用卫星雷达架构设计,提升了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的传感器融合和决策能力。德州仪器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先进的半导体技术,在雷达芯片市场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等多个领域。

意法半导体基于丰富的经验和全面的汽车雷达收发器与电源管理IC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基于24GHz和77GHz MMIC的雷达解决方案,产品满足严格的汽车安全完整性等级(ASIL)要求,在汽车雷达芯片市场占据重要一席。

在国际巨头的强势笼罩下,新兴雷达芯片企业也在努力突围,以创新技术和独特优势在市场中崭露头角。Uhnder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数字毫米波成像雷达技术的领导者,基于数字编码调制(DCM)技术,其完全由软件定义的雷达芯片和传感器模块能为ADAS、AV和物流自动化系统提供最高分辨率的数字感知。2024年2月完成5000万美元D轮融资,彰显了市场对其技术潜力的高度认可。2022年推出的首款车规级4D数字成像雷达芯片S80,已通过基于AECQ104的所有车规资格认证以及基于ISO26262的ASIL-B认证,并已部署在Fisker的Ocean车型上,成功切入汽车雷达市场,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竞争活力。

相比国外,国内车载毫米波雷达芯片企业起步晚、技术积累少,尚未形成强大市场影响力。但随着产业加速发展与市场需求驱动,国内企业积极入局。

像加特兰微电子,2014年成立专注CMOS芯片,2024年一季度出货超800万颗,预计全年600万颗,产品已入20余家车企、超200款车型,适用于多类雷达。森思泰克77GHz产品率先“上路”,用于ADAS关键功能。德赛西威开发多频段产品助力自动驾驶。清能华波专注芯片设计,南京米勒、铖昌科技、电科芯片也凭各自优势,在研发、生产上发力。这些企业于细分领域崭露头角,正缩小差距,有望提升未来竞争力。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2022年全球雷达芯片市场规模约为50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120亿美元。目前,英飞凌和恩智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TI和ADI分别占据约15%和10%的市场份额。新兴企业如Arbe和Uhnder虽然市场份额较小,但增长迅速,预计未来几年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