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作者】 黄山明。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作为机器视觉系统的主要信息源,视觉传感器一直在众多视觉设备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是通过视觉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对物品进行测量与判断,从而赋予这些机器更丰富的应用场景。而今,视觉传感器开始向3D发展,带给家用场景下更丰富和完善的功能。
视觉传感器的发展
视觉传感器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机器人研究的发展而逐渐兴起。当时出现了光学倍增管(PMT),这是一种真空光电管,它通过光电效应产生的电子来检测光信号。随后在1965至1970年间,IBM、Fairchild等企业开发了光电和双极二极管阵列。
在这一阶段,视觉系统主要用于处理简单环境中的物体识别,如机器人的“积木世界”识别任务。
到了1970年,CCD(Charge-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在Bell实验室被发明,由于其高量子效率、高灵敏度等优点,CCD成为了图像传感器市场的主导技术。这一时期,随着图像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性能的提升,视觉传感器在工业检测、军事侦察等领域得到初步应用,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功能较为有限。
90年代末,随着技术的进步,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开始出现,它在成本和集成度上具有优势,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半导体工艺的成熟,CMOS和CCD图像传感器的成像质量、响应速度和集成度都有了显著提升。这一进步推动了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得视觉传感器成为工业自动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机器视觉系统的集成度增强,出现了更多基于PC或嵌入式系统的解决方案。
随着进入到21世纪,视觉技术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转变,视觉传感器作为机器视觉系统的核心,其功能不仅限于图像捕捉,还包括图像处理和分析。现代视觉传感器通常配备有先进的光学元件和电子元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数据,以支持复杂的视觉处理任务。
尤其是3D视觉感知技术正在迎来快速增长时期,它能够提供比2D图像更丰富的空间信息。
视觉传感器从2D向3D迈进
随着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物体识别和环境感知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2D视觉传感器虽然能够提供平面图像信息,但在处理深度信息和三维空间中的物体位置时存在局限性。
3D视觉传感器,如立体相机、结构光相机、飞行时间(ToF)相机、激光雷达(LiDAR)等,能捕捉到场景或物体的三维几何信息,从而实现更精确的位置测量、体积计算、形状分析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智能决策。这些传感器通过不同的原理生成深度数据,大大提升了系统对周围环境的理解能力和反应速度。
3D视觉感知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如何从多个视角捕获的图像中恢复和理解三维场景。这项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机器的视觉感知能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智能交通、医疗、农业、虚拟现实等领域。
在智能家居中,3D视觉感知技术不仅提高了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和舒适的生活体验。比如在智能安防上,3D视觉技术可以用于智能监控系统,通过识别家庭成员的身形和行为模式,区分访客与潜在入侵者,从而提高家庭安全。
而在智能家电产品中,尤其是扫地机器人,3D视觉识别技术被用来识别家中的障碍物,实现精准避障和高效清洁工作。此外,3D视觉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智能烹饪设备,通过识别食物的形状和大小来调整烹饪参数。
3D视觉技术可以提升智能家居中的互动娱乐体验,例如通过3D感知硬件实现的AR游戏和应用,让用户能够与虚拟内容进行更自然的交互。
根据机构GGII预测,至2025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到468.74亿元。其中,2D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360亿元,3D视觉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
小结
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开始采用3D视觉技术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2D视觉方案,这一趋势在智能家居中同样明显。尽管3D视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门槛相对较高,但其带来的性能提升和技术进步使得行业内的研究与投资不断加大,加速了从2D向3D转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