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碾压还是小企逆袭?数据标注与生成市场进入白热化角逐

摘星狐狸
数据标注和数据生成是人工智能行业的关键环节:数据标注为模型提供精准的监督信号,而数据生成则通过补充和增强数据集,提升模型在多样化场景中的泛化能力,共同确保AI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据猿”,【作者】摘星狐狸。

截至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6000亿元。AI应用已经广泛渗透到多个领域,包括互联网、金融、政府、电信和制造业,其中金融、电信和制造行业的AI应用增长尤为显著。人工智能将继续助力传统产业降低运营及人力成本并提高效能,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中国的人工智能行业预计在2029年后将突破万亿大关。

市场规模的飞跃并非一蹴而就,它的背后是两项核心技术的不断迭代与进步。正是这些技术的交替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行业的迅猛增长。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那些在人工智能繁荣背后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们。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34.png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41.png

资料来源:IDC前瞻产业研究院

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数据标注与数据生成

数据标注和数据生成是人工智能行业的关键环节:数据标注为模型提供精准的监督信号,而数据生成则通过补充和增强数据集,提升模型在多样化场景中的泛化能力,共同确保AI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数据标注是为原始数据(如图像、文本、音频等)添加标签或标识,使其具备可供机器学习模型理解和训练的结构化信息,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表现;数据生成则是通过模拟、增强或合成的方式创造新的数据,用于补充训练数据集、提升模型的多样性和泛化能力。

可以说这两项技术是不仅是整个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基石,更是推动AI技术不断突破和落地的重要引擎。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43.png

曾经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的Sora就有通过重新标注技术(re-captioning),使用GPT模型将用户的简短提示扩展为详细的描述。这些描述被用作训练数据,使其生成的视频内容更符合用户的意图。

这种数据标注与生成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模型的训练效率,还确保了生成内容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是Sora在文本到视频生成领域取得高质量成果的关键因素。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45.png

截止发稿,值得关注的数据标注企业top3中云测数据尚未上市(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

下文将挑选其中几家企业,介绍数据标注在技术创新、市场应用以及特定领域的深耕方面展现出不同的特色,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关键支持。

从TOP3数据标注企业看数据标注市场的现状

百度智能云的标注服务依托其强大的AI技术和云计算能力,涵盖语音识别(ASR)、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视频分析等领域,为自动驾驶、智能客服、智慧医疗和金融科技等场景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凭借百度自研的大模型和AI能力,其标注服务能够深度集成智能化工具,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自动化标注。百度智能云的优势在于技术先进、标注平台智能化程度高,并与百度丰富的AI生态紧密结合,确保数据服务与前沿技术同步,且拥有公有和私有两种交付方式,公有化交付方式适合追求快速交付和低维护成本的客户,而私有化交付则侧重数据隐私与安全性,适用于对合规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劣势则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以百度生态客户为主,行业定制化服务的灵活性相对有限。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47.png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49.png

海天瑞声的标注服务涵盖语音识别(ASR)、文本转语音(TTS)、计算机视觉、光学字符识别(OCR)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为自动驾驶、智能语音助手、安防系统和智能家居等领域提供多模态数据支持。其客户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微软、亚马逊等知名企业,以及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海天瑞声的优势在于技术覆盖全面、深度参与大模型研发,并将智能化标注与大模型开发结合,提高数据标注的效率与精准度。除此之外海天瑞声积极参与多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的制定,作为人工智能数据资源及数据服务提供商,在数据标准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劣势在于服务模式较为标准化,定制化灵活性相对不足,并且复杂项目的交付周期可能较长。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50.png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52.png

云测数据的标注服务涵盖语音识别(ASR)、文本转语音(TTS)、计算机视觉、光学字符识别(OCR)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支持图像分类、物体检测、文本分类、情感分析等任务。其客户包括科技巨头、金融机构、汽车制造商等行业企业,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客服、智慧金融等领域。云测数据的优势在于拥有齐全多样类型工具组件能够帮助灵活部署到不同的标注场景中去,且具有降低数据采集周期,提高识别对象识别准确率的优势,可助力企业人工智能数据训练综合效率提升200%、标注精准度最高可达99.99%。劣势则主要体现在国际市场布局较弱,以及在大模型和基础AI技术研发方面的参与度较低。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54.png

这三家企业的差异化优势和不足,共同勾勒出数据标注服务在自动化、多模态发展、市场规范化以及国际市场拓展和高端技术研发方面的现状与挑战。

数据生成市场的竞争格局:大厂领跑,小厂深耕细分领域

数据生成领域对资金和人力的需求非常高,这使得大厂更具优势。在数据生成市场中,虽然科技巨头凭借资源和技术积累占据主导地位,但不少小型创新企业也在垂直细分市场积极布局,凭借专业化和灵活性努力抢占市场份额。这种竞争格局使得市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在中国,目前有多家企业专注于数据生成领域,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的发展。这些公司利用大模型和生成技术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百度的文心一言、腾讯的混元大模型、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和华为的盘古大模型均是国内在数据生成方面的代表性产品。这些公司将生成式AI技术应用于内容生成、医疗、教育、和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此外,商汤科技在视觉生成和多模态数据生成领域也有广泛布局,尤其在智能交通和虚拟场景构建中表现突出。

这些专注于数据生成的企业各有不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侧重点,具体区别如下(以下为原创图表):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56.png

主要区别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558.png

除了这些头部企业外,一些创新企业也在推动数据生成领域的进展,如出门问问(语音交互为核心技术)、百川智能(自身定位于AI医疗领域)和小冰公司(“零样本”数字人技术)等。这些企业的生成技术涵盖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生成,并逐步融入数字内容生产和人机协作场景,助力多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这些公司基于各自的优势领域开发大模型和生成式AI产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市场格局。

数据标注与数据生成的共同挑战与发展趋势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600.png

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

截至2023年,中国数据标注市场规模达到了约60.8亿元,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同比增长19.69%。预计到2024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展至77.3亿元,并有望在2026年突破132.1亿元。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医疗影像分析、智能客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数据标注市场创造了大量需求。

微信图片_20241023101602.png

资料来源:中商情报网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产业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生成式AI市场规模约为170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2030年超过万亿元。随着生成式AI的广泛应用,中国市场已涌现出大量大模型和生成类算法,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传媒、娱乐、金融等领域。数字虚拟人和电商视频营销尤其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方向。

数据标注与数据生成市场表面上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发展前景似乎充满希望,但实际上却隐藏着种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在数据生成和标注领域,发展对高算力和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成式AI的大模型训练依赖于高性能硬件和大规模数据集,而数据标注过程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自动化工具的支持。同时,随着数据驱动型产业的扩展,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成为了企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医疗、金融等敏感行业,严格的监管要求使得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大大增加。此外,尽管市场潜力巨大,生成式AI和数据标注企业仍在探索适当的商业模式,如API调用、SaaS订阅等收费模式尚未成熟,企业客户对付费服务的接受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最后,市场竞争与行业壁垒也是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巨头企业凭借资源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而中小企业则在垂直领域寻找突破,这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并优化服务质量以保持市场地位。

既然出现了挑战必然有解决的方向,而这些方向很大可能会成为未来发展的的一种趋势。

随着AI与自动化工具的结合,数据标注和生成技术正朝着提高效率、减少人工依赖的方向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使得自动标注和数据增强更加精准。未来,数据标注与生成将不仅限于单一数据类型,而是覆盖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等多模态数据,并在自动驾驶、医疗和教育等领域实现更深度的融合与应用。同时,虽然大模型具备强大的生成能力,但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垂直领域的小模型更为高效,预示着未来大模型与小模型的结合将成为趋势,通过模型压缩和融合技术实现更高的性能和灵活性。此外,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数据处理过程将更加注重合规性与透明度,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并提升客户信任,推动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总体而言,数据标注和数据生成作为AI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推动下加速发展。企业需要抓住自动化、多模态发展和市场规范化的机遇,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环境。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