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中国日报网。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据已成为新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的高效流通与交易不仅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近年来,我国数据交易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重要平台。本文将从政策背景、发展特征和市场趋势三个角度对我国数据交易进行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分析。
一、政策背景宏观分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列为新型生产要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基础性制度。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2022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字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建立合规高效、场内外结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在《“十四五”数据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发展规划中,也强调培育规范的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鼓励各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多种形式的数据交易模式。2023年12月出台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进一步明确目标,“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增长1倍,场内交易规模大幅提升”。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各省市结合实情积极开展数据流通交易市场建设的探索,数据交易迅速发展。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要培育和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在这一背景下,数据交易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数据交易所的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5月,全国已成立超过40家数据交易机构(含注销),涵盖25个省份。这些数据交易所通过提供数据产品交易、数据服务、数据资产管理等多元化服务,促进了数据资源的流通和利用。
二、发展特征与经验总结
1.区域集中与差异化发展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数据交易场所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三者合计占比达到65%。其中,华东地区以16家交易所的数量领先,华南和华中地区分别有9家和7家,华北和西南地区各5家。从代表性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北京、浙江、广东和吉林代表性企业较多,例如,北京的零点有数、航天宏图、中科星图、海量数据;浙江的浙数文化、安恒信息;吉林的吉视传媒和锐迅股份等。这些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为数据交易场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支持。
2.经济发达地区引领潮流
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数据交易场所数量众多,且交易规模庞大。例如,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通过建立公共数据交易平台和数据中心,有效推动了数据资源的汇聚和交易。这些地区的交易所不仅交易量大,而且交易品种丰富,涵盖了金融、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以北京为例,依托其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截至2023年底,北数所已发放多张数据资产登记凭证,整体交易规模超过数十亿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和机构参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同样走在前列,上海数据交易所和广州数据交易所等平台的成立与运营,不仅丰富了区域数据交易的生态体系,还通过创新数据交易模式和服务,促进了数据要素的高效流通和价值释放。
3.中西部地区特色发展
尽管中西部地区的数据交易场所数量相对较少,但也在积极追赶并探索特色发展路径。以贵州省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走在数据交易领域的前列。通过优化重组和创新组织架构体系,贵数所不仅构建了完善的数据交易规则体系,还上线了全国首个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为数据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还结合自身的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探索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数据交易平台。例如,青岛提出建立青岛国际航运大数据交易中心,旨在利用大数据和航运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态势与趋势分析
(一)发展趋势
1.早期探索与快速发展
数据交易所的基本定位是为市场提供一个规范、透明的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数据的流通和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具体而言,数据交易所不仅为数据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个规范的交易环境,还通过制定交易规则、提供交易服务等方式,保障了交易的公平性和安全性。同时,数据交易所也承担着推动数据创新应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使命。我国第一家以大数据命名的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于2015年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数据交易市场的初步形成。从2015年至2017年,我国迎来了数据交易场所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间共有20家数据交易所注册成立。这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初步成熟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2.新一轮建设热潮
进入2020年后,随着新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的深入发展,以及国家多项重要政策如《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的出台,数据交易进入新一轮热潮。2021年至2022年间,全国有18家数据交易机构成立,其中包括北京大数据交易所等标志性平台。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我国2022年数据产量同比增长超22%,全球占有量仅次于美国。截至2024年5月,全国共计成立50家数据交易场所(含注销),分布在全国25个省份。这些交易场所的成立与发展,不仅促进了数据要素的跨主体、跨行业、跨区域流通,也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数据交易模式日益丰富,包括数据产品交易、数据服务等。交易标的也从原始数据扩展到衍生数据、数据报告等多个类型。同时,数据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涵盖了金融、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二)市场趋势
1.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2023年中国数据交易市场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数据交易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876.8亿元,占全球数据市场交易规模的13.4%,占亚洲数据市场交易规模的66.5%,预计2025年交易规模达到2000亿元的水平。这反映出我国数据交易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数据交易领域的重要地位。
2.头部交易所表现突出
在业务交易量方面,头部数据交易场所的表现尤为突出。贵阳大数据交易所2023年累计上架数据产品达1480个,交易额超20亿元,增长400%;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规模超50亿元,增长超300%;上海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额突破11亿元,增长达到1000%。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累计上架数据产品超2000个,累计交易额达45亿元。这些交易所通过优化交易服务、提升交易效率、拓展交易品种等方式,有效吸引了大量市场主体的参与,推动了数据交易市场的繁荣发展。
表1 2023年全国数据交易规模排名前五的交易所
3.新兴交易模式不断涌现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新的交易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涌现。例如,北京大数据交易所基于“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的新型交易范式,为数据交易提供了更为安全和高效的解决方案。此外,一些交易所还探索了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要素型企业认定等创新举措,进一步丰富了数据交易市场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借鉴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新型数据流通模式如数据经纪人、数据信托等不断涌现。虽然新兴的数据流通模式百花齐放,但形成适应国内市场特点并能够有效推广的成熟模式仍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