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数字“赋能”变数字“负能”

翟晓舟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并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技术手段的拓展在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也带来形式主义的变种,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新的负担。

640 (1).p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习时报”,作者/翟晓舟。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社会治理,并逐渐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然而,技术手段的拓展在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也带来形式主义的变种,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给基层带来新的负担。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南考察时专门了解了当地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等情况,强调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精兵简政,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工作。防治过度留痕、多头填报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当前解除干部干事创业束缚和减轻基层负担的重要方式。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也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之一。一些地方基层工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每天要频繁登录应用软件、回复微信群组,在各类签到打卡、积分排名、拍照转发等任务要求中忙得团团转。“指尖政务”造成的负担让数字“赋能”变成数字“负能”,其根源在于错将方法当目的,错将“痕迹”当“业绩”,给形式主义套上了“数字化”的外衣。

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最终还是要让数字化回归政务的本质——服务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数字化方法开展工作,真正做到基层政务“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腿”,从“群众自己办”到“部门协同办”,从“群众操心”到“群众放心”,为人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服务。“键对键”数字赋能的同时,不能忘了与群众“面对面”,不能让数字化成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隔阂。让信息技术手段正确发挥出科技减负、数据赋能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服务于人的目的,持续为基层减负,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要避免为创新而建设开发“僵尸APP”、考核重“数据”不重“实绩”、理论学习只求“打卡刷分”等数字形式主义。着力畅通各类办事途径,将选择是“屏对屏”还是“面对面”的权利交还给人民群众。加强“人机”和“人际”多向互动沟通,让“数字治理”和“传统治理”达到平衡,既要充分做好面对面服务,又要提高数字治理的效率与水平。

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提升基层治理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水平,着力破解基层反映集中的系统多、填报重复、数据不统一等问题。只保留必需的常用数字工作平台,清理整合群组,修正考核标准,减少报表填写,打通数据壁垒。发挥好数字技术“助力”作用,紧密结合基层工作需求,严格审核政务应用程序建设的必要性,杜绝功能交叉重复、功能模块嵌入重复等规划设计问题,探索对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的技术功能,对于海量“留痕”数据进行数字化政务工作进度安排、流程设计是否合理等技术分析,让“留痕”在促进数字化政务技术完善与政务服务改进等方面发挥更为切实有效的作用。同时,防止数字化政务无序扩张,避免一味追求“数字化”,不必要地增加基层干部的数字负担。

数字“赋能”为政务服务注入了新动能,也让政务服务跑出了“加速度”。只有刹住通过数字化手段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歪风邪气,减少基层干部在数字时代的无谓劳动,把基层工作者从“指尖牢笼”中解放出来,才能让广大党员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为人民群众多干实事、多干好事。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