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资本论”,作者/卢爱芳。
10月25日,微软和谷歌同时发布季度财报(注:2023年6-9月为谷歌三季报和微软2024财年一季报)。
微软营收565.17亿美元,同比增长12.76%;净利润222.91亿美元,同比增长26.97%;而谷歌营收766.93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196.89亿美元,同比增长41.55%。
看上去都很不错吧,但微软盘后大涨近4%,而谷歌却大跌近6%。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认为,谷歌云的增速已经开始放缓。三季度,谷歌云收入84.1亿美元,同比增长22%。跟过去相比,增速明显下滑。
但在我看来,谷歌云增速放缓是合理的。2020年130.59亿美元,2021年192.06亿美元,到2022年262.8亿美元,光看疫情这几年,谷歌云的增速高达47%、37%。高速增长了这么久,加上今年全球经济下行,如今增速放缓是情理之中。
直到去年,云业务占谷歌总营收的比重还没有达到10%。云之于谷歌,就如搜索之于微软,虽然增长很快,但对公司总营收的贡献很有限,也影响不了公司的基本面。
真正影响这两家公司基本面的是AI,我认为这才是当下最值得关心的问题:2023被称为AI元年,科技巨头之间展开了一场AI战争。开战9个月以来,微软和谷歌的AI业务进展如何?谁更领先?对各自未来的业务走势会产生什么影响?
先来看微软。今年1月向OpenAI投资100亿美元后,微软用9个月时间紧锣密鼓地完成了全线产品的AI化。9月21日,微软在官方博客发布Microsoft copilot,由GPT4支持的copilot接入了Office 365全系列,浏览器Edge、搜索Bing、开发者社区Github和操作系统Windows 11。
Microsoft copilot的广告词是“人人日常的AI伴侣”,但从微软目前的策略来看,它首要开拓的是企业市场。
今年3月,微软率先将ChatGPT支持的Copilot引入Office 365,它可在Word中写稿、在Excel中分析数据、在PowerPoint中设计演示文稿、对Outlook收件箱进行分类、汇总Teams中的会议等等。微软称,经过Visa、通用汽车、毕马威等客户数月的学习,Microsoft 365 Copilot将于11月1日正式面向企业客户提供,定价是每位用户每月30美元。
微软还推出了Bing企业版。在企业版Bing中,聊天数据不会被保存,也不会用于训练模型,以确保企业数据不泄漏。Bing企业版现在免费包含在Microsoft 365 E3、E5、商业标准版和商业高级版中,但未来将作为独立产品提供,每位用户每月收费5美元。
此外,微软为旗下的开发者社区GitHub接入copilot提供代码生成服务,向开发者每月收取10美元的费用。
针对还没有明确盈利模式的消费者用户,copilot也已全面铺开。比如Bing除了聊天还支持DALL E-3,可以生成创作和渲染效果都很好的图片;Microsoft 365 Copilot的word已经集成了Designer,只需几个简单的提示词就可生成一张视觉草稿;
用Edge浏览器购物,当你询问有关某个商品的信息时,Bing会通过向你提问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且帮你找出最优惠的价格。微软称,在过去的12个月中,购物者在Edge上节省了超过4 0亿美元。
微软还将copilot整合进windows11,在他们发布的效果视频中,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要求它更改系统设置、归纳PDF文件的概要,制作图片,并发送给Team的同事。Copilot还可以调用电脑中的其它应用,比如帮你打开Spotify播放音乐。
微软已经将AI渗透到自身产品和业务的每个角落,而且有了清晰的市场策略。
当然,很多人质疑,有哪些企业愿意为每个员工每月多花30美元?而且要在工作流中流畅地使用Copilot,是否还需要定制化的开发,耗费更多的投入?毕竟现在全球经济都不景气,企业都在降本增效。
而消费者用户更担心Copilot会侵犯个人隐私。很多人表示,本来就对windows不信任,现在又多了个Copilot,等于给每个人都配了一个单独分析的AI监视器。
而对于微软来说,Copilot的巨大投入能否带来相应的回报?最近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文章指出,GitHub copilot虽然每个月向每个开发者收取10美元,但微软平均每个月在每个开发者身上要亏损20美元,因为有些开发者每月耗费微软的成本超过80美元。
GitHub copilot仅是冰山一角,这种投产比严重失调的问题有可能出现在其它copilot业务中。今年第四季度,我们也许就能会在财报中看到。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谷歌。相比之下,谷歌无论在AI的产品化和商业化上都慢了一拍。
去年11月30日openAI推出chatGPT,谷歌于2023年2月6日仓促推出聊天机器人Bard,至今还显示为“测试”状态。
今年3月,微软宣布Bing和Office 365推出copilot。5月,谷歌才在2023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将搜索、邮箱、地图等25个产品接入大模型PaLM2。
10月份,谷歌推出了Bard扩展计划,将Bard连接到Gmail、Docs和YouTube。但具体有哪些功能,还很含糊。
在商业化方面,谷歌仅针对Google Workspace商业客户发布了Duet AI。Duet AI功能跟Office 365 copilot大同小异,可以帮用户写邮件、分析数据、记录会议内容和生成图片等。Duet AI还能和Google Cloud协同,为用户提供编程等能力。Duet AI连定价都跟微软Office 365 copilot一样,每位用户每月30美元。
谷歌AI的产品化和商业化显得有点被动,在我看来是因为,谷歌更加谨慎。生成式AI兴起后,遭遇了各种反对者的阻力。
谷歌5月份将PaLM2接入搜索推出新的搜索生成体验SGE,搜索结果将是AI生成的摘要。这对于众多出版商来说“大势不妙”,因为人们有可能只看SGE生成的摘要,而不再打开链接,这意味着出版商将因点击量减少而失去广告收入。
但各种大模型的训练都使用了而且将继续使用它们提供的内容,这让出版商们心态失衡。7月份,美国最大的专业作家协会组织了一封联合签名信,呼吁OpenAI、Meta、微软、谷歌、IBM和Stability AI等人工智能公司停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一些知名作家已经向法院起诉openAI、Meta等公司,指控公司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了他们的作品作为训练的数据集,要求赔偿版权。
9月下旬,谷歌发布了一个名为Google-Extended的新工具,为出版商提供了阻止谷歌使用其内容来训练AI模型的选项。但这只是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出版商还是担心自己流量下降。很多出版商表示,自己花了十多年时间来调整网站,以便在传统的谷歌搜索中突出显示,现在无力应对新的SGE摘要。
我认为,这样的局面让谷歌暂时很难对SGE进行大规模货币化,这意味着AI对占谷歌近九成营收的搜索业务暂时不会带来什么增量。
虽然谷歌在AI的产品化和商业化上慢了一拍,而且它将面临跟微软同样的市场问题。但作为Transformer的发明者和在大模型上的深耕,跟微软的拿来主义相比,它的后劲和潜能明显更大。
谷歌还有一大优势,其自研AI芯片TPU处于领先地位。谷歌2016年推出自研AI芯片TPU V1,今年8月发布了第五个版本,谷歌90%以上的AI训练都是通过TPU芯片完成的。
虽然谷歌现仍向英伟达采购大量的GPU,通过谷歌云提供给企业客户,但TPU也已经加入Google Cloud,这样的算力解决方案已经被LG、Salesforce等企业采用。从长远来看,TPU将给谷歌AI带来巨大的算力成本优势。
而微软据说将在今年11月的开发者大会发布首款自研AI芯片,比谷歌落后了好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