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算耦合架构,路在何方?| 趋势观点

计算资源先达到瓶颈,存储空间先达到瓶颈,都能够进行独立、按需扩容,持续保障存算资源的高效使用,杜绝存算一体扩容时带来的资源浪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wt企业IT社区”,作者/李威,某金融机构架构师。

一切故事的起点都始于2000年。那一年基础设施的性能远没有如今这么强大,HDD的性能吞吐大约在50MB/s,即使通过多块HDD并行接入也只能提高到1GB/s。网络配置更是相形见绌,主流解决方案的带宽仅是百兆级别,跨网络远程访问数据的效率实在太低。时势造英雄,划时代的一天来临,Google前瞻性的提出了the Google File System(GFS)文件系统,首次采用标准的x86服务器和普通硬盘搭建了大规模集群。GFS通过计算和存储耦合的架构,在同一个集群中实现了计算和存储功能,同时另辟蹊径,抛弃了“移动存储到计算”策略而采取“移动计算到存储”的设计,利用本地的高IO效率来置换网络间传输的效率,彻底解决了分散在低效网络上各存储节点间的海量数据访问问题。

360截图16251112669372.png

图1 Google File System架构

GFS开创了存算耦合架构的先河,继承与发扬这个理念的集大成者Hadoop更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Hadoop掀起的分布式浪潮,针对存算耦合架构深层次的思考也呼之欲出,存算分离还是存算一体?

纵观过去的20年,我们在算力、网络、存储方向的发展上都有了质的飞跃,然而横向对比却又不难发现三者并不是等效发展。网络,从此前主流100Mb到如今10GbE就绪,甚至迈进25GbE、40 GbE,赶超了100多倍;存储,HDD硬盘的性能提升虽然没有网络的大飞跃,但得益于SDD制程和工艺的迭代,存储领域也有了相当显著的进步,NVME的应用已经炉火纯青;而回到算力上,即便是处理器工艺已经迈入7nm,算力的提升也远不及前两者的跨越。非平衡的三元演进趋势,加之数字化转型中不同阶段衍生出的差异性需求,迫切的期待创造一个更加随心的架构形态。

存算分离架构(Disaggregated Storage and Compute Architecture)似乎更像是当下的众望所归,充分契合如今的信息技术格局与各行业务境况,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也相得益彰:

●更灵活的选择。计算资源与存储空间的配置互不制约,即使身处在形态各异的业务场景,都可以因地制宜构建个性化的配比,充分匹配业务的每一项资源要求。

●更高效的扩容。计算资源先达到瓶颈,存储空间先达到瓶颈,都能够进行独立、按需扩容,持续保障存算资源的高效使用,杜绝存算一体扩容时带来的资源浪费。

●更安全的隔离。存、算各司其职,形成逻辑隔离。计算节点不再承担数据存储,计算节点动态增减甚至是故障宕机,无需大量数据的迁移,丝毫不影响数据存储的可靠性与完整性。

有意思的是,若我们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存算一体(Process In Memory)架构,同样是一番美好的前途愿景:存算一体架构不再关注存算的配比,而将计算及存储核心的实现归集于同一块芯片上,所有的计算全部在存储内部实现,无需数据的读出和写入,完全没有外部开销,性能全面超越的同时降低了计算和存储的综合运维管理成本,极富竞争力。彩虹固然绚丽,但我们也得直视前夕的飘摇风雨:存算一体架构的实现究其根本是芯片的高纬挑战。目前基于SRAM或DRAM的存算一体方案受限于存储器厂商对工艺和制程的客观约束,都无法深入到存储单元实现计算和存储的完全耦合。同时存算芯片也无法满足高密度、高精度双重标准兼备下的融合计算,芯片开发设计的生态亟待打造。最后,计算高性能的标准叠加存储的高容量要求极大限制了存算一体架构的应用落地场景,计算和存储的完美融合仍是一座静待征服的高峰。

聊罢存算架构的耦合,让我们将视线重新回归到架构实践上,哪个方向正在运用存算分离呢?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便是分布式数据库,例如Aurora就已于云原生服务侧率先落地了计算与存储的分离。

360截图16251112669372.png

图2 Aurora体系结构

Aurora体系结构整体呈现share disk共享磁盘模式,接口与解析均在计算层,logging和存储从数据库引擎剥离到了分布式云存储环境中,通过将共享存储构建为跨多个数据中心的独立容错和自愈的服务,基于持续异步复制的机制,使得存储层中的数据免受性能差异、单节点故障等多重影响。云存储数据持久化以及高效同步,对于Aurora的稳定支撑与持续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妨让我们对存算分离的“存”多一分寻味,Aurora存储服务的核心设计准则即是最小化前端写请求的延迟,贴合高频交易的业务场景快速响应业务请求,将大部分存储逻辑的处理移动到后台,覆盖多重手段去平衡前端和后台的负载健康,借助CRC校验实现坏块的主动发现与修复,从而各存储节点依靠logging最终完成数据对齐。Aurora的创新,更侧重所依赖的共享存储,不是简单的数据共享,而是一个拥有架构独立、自动同步、容错、构建高可靠性的共享存储服务系统,这就对存算分离架构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也开阔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对于存算分离架构的理解,一般理解的焦点都在“分离”上,而Aurora的实践更生动阐释了古典文学上“形散神聚”的意义,存算既已分离,我们的目光也应志在长远:如何将存与算在两个独立的个体间建立功能、性能、机制上的全栈协作,存算通达,功能并进,是一个更有意思、更富挑战、更耐人寻味的话题。放眼当下,我们似乎能从另一辆飞驰的分布式快车上——超融合(Hyperconvergence Infrastructure)解决方案,找到一个粗浅的现实释义:超融合,融合的是基础架构的计算和存储,计算和存储不再是孤岛,Hypervisor计算层能够高效、直接的通过底层开放生态与分布式存储联动,嵌入高级功能实现精确的Metadata元数据管理;超融合,分离的也是计算和存储,但是是自身向上服务的功能层,计算层专注支撑虚拟化业务应用的拟态运行,存储层则作为数据的核心承载,借助分布式的动态弹性派生出多种兼容的存储协议,持续提供存储服务。

存算架构的耦合,是分离还是一体?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信息科技的发展仍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的惊喜,期待着存算分离架构下更多成熟方案的落地实践,同样也对存算一体的卓越性能超越怀有希冀,心向光明,未来可期。

参考资料

1.The Google File System

2.Amazon Aurora: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High Throughput Cloud-Native Relational Databases

3.2020 China Financial-grade Distributed Database Market Report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