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袁红英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10cc1ff9abd24c50ba6b4889bf9e4457(1).jp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习时报”,作者/袁红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不仅强调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强调了实体经济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更是全面构筑我国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设现代化国家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物质支撑,这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处理好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等多重维度的发展关系,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条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践中,要积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必须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历史证明,务实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是解决我国不同阶段现代化发展难题的根本手段。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提出了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为主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到后来提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为我国产业体系建设打下了基础和根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从解决温饱到基本小康,从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都将群众就业和居民收入等实体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发展进步的关键标准,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随之不断完善,社会生产力得到不断解放和发展,物质财富持续积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实体产业支撑。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更加务实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防止脱实向虚。当前,部分发达国家一度出现了脱实向虚的产业发展倾向,这势必会给后发国家造成错觉,似乎脱实向虚的产业体系就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发展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实表明,脱实向虚的产业体系是不健康的产业体系,是不安全的产业体系。我国要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就必须打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中不断提升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水平。

我国现代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实体经济无论是总量规模还是结构质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更加稳固,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裕,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稳定经济大盘的作用更加突出,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大国的地位持续凸显,制造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3.5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攀升。服务业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更加明显,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日趋协调优化。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仍存在诸多挑战,实体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部分领域协调发展不够,地区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行业附加值不高且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部分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卡脖子”问题,资本脱实向虚现象仍然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加快突破短板,做大做强优势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

一是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塑强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产业升级,把传统制造产业做大做强,事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我国传统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超过80%,塑强传统制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对确立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具有举足轻重影响。以高端化塑强世界先进制造高地新优势,重点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战略工程,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技术,并在大飞机、工业母机、深海装备、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的重点产品。以智能化塑强国际制造前沿技术研发新优势,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围绕要素链、人才链、技术链、产品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并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以绿色化塑强全球生态工业文明示范新优势,强化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高效利用,削减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产生量,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工业用能结构,将节能降碳增效作为控制制造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措施。

二是聚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伴随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日渐突显。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短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形成“策源地+特色集群+集聚区”空间发展格局,支持创新资源富集的中心城市形成以扩散知识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并依托我国主要的城市群,发展知识密集型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壮大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推动形成“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合作生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并加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以市场化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形成“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服务组织平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提升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供给水平,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服务环境。

三是集聚政策红利,建立和完善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制度体系。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政策供给体系化。必须着力破解影响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各领域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使市场在产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构建实体经济与科技、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视和完善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协同的制度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以制度促转化,改进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和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并进一步推动国家高新区按照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开展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视和完善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针对薄弱环节、重点领域、民营企业,完善资本市场制度供给,并创新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提升实体经济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重视和完善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协同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建立引导机制,深化市场化改革,让社会资本更好地参与到人力资源供给体系中。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适应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进入实体经济部门工作,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劳动生产率,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才制度保障。(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