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以创新路径突破6G演进堵点

6G通信感知一体化组网融合技术对于环境感知、实体资源数字虚拟化的实现将具有超前的支撑作用;通信和感知实现一体化后,可以帮助元宇宙实现虚拟化和数字化。

360截图16251112669372.p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6G俱乐部”。

当前,6G作为国之重器、大国博弈的主战场,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基于双循环发展格局,开展6G科技政策前瞻性研究,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6G发展面临激烈国际竞争

全球6G发展正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6G带来的不仅是通信速率的提升,在智能性、泛在性方面将产生更大变化,这是与此前各代移动通信相比更深层次的变化。目前,美国、芬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纷纷布局6G技术。

我国已启动6G研究,全面布局成立了IMT-2030(6G)推进组和总体专家组。6G技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对于带动数字产业化内循环高质量发展,打通“大动脉”、促进“双循环”方面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6G对数字产业将有哪些影响?

张平认为,6G在数字产品的制造与服务、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要素驱动、数字要素提升等方面,都会显示出强大的作用力。6G通信感知一体化组网融合技术对于环境感知、实体资源数字虚拟化的实现将具有超前的支撑作用;通信和感知实现一体化后,可以帮助元宇宙实现虚拟化和数字化。在数字货币方面,6G与区块链结合,可以实现技术安全交易和数据保护。此外,6G还可以实现多维感官互联。

张平表示,通过6G推动我国数字产业化、赋能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争取6G主导权,推动科技创新;二是促进信息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信息消费有效供给,推动信息消费扩大和升级,释放内需潜力,促进长远发展。

6G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目前来看,6G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基础理论亟须突破,从1G到5G赖以持续发展的香农信息论已逼近性能极限,迫切需要变革。整体行业需要新的技术创新作为引领,对根本堵点进行疏通;二是核心技术亟须突破,我国6G在必要支撑环节基础核心技术薄弱,需要在毫米波与太赫兹通信技术、空天地融合移动通信技术等前沿原创性技术方面进一步加强;三是“杀手级”应用平台尚缺,垂直行业应用面临突出堵点;四是开源产业生态尚未完备,未来移动通信可能形成新生堵点。

张平认为,6G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网络端做好三件事。一是做好网络基础设施部署,包括卫星、无人机等空中设施部署,支持AI、云等新技术的设施部署;二是做好内生智能新型空口及网络架构,实现云边端协同部署;三是做好算力感知网络部署,6G在以集通信、计算、存储于一体的信息系统、算力资源的统一建模度量、统一管控、智能化调度等方面,都有很大创新空间。

在推动6G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进程中,做好6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云边协同算力的基础设施部署是第一步,还要结合扩展现实(XR)、元宇宙等新型消费模式、商业模式需要,推动超高速、高可靠的数据传输,智能全息无线电、算力感知网络、智简网络(IDN,Intent-DrivenNetwork)、网络切片、云网协同及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业应用。

疏通数字经济发展堵点

张平表示,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6G要打通“大动脉”、促进“双循环”,要疏通五个方面的堵点。一是在全要素流通上,堵点主要体现在要素流动的效率低、数字要素潜力在传统产业释放不充分、数字孤岛问题突出等方面;二是在全产业链畅通上,堵点是关键技术的卡脖子以及产业链“低端锁定”困局等;三是在全生命周期方面,目前存在原材料短缺形成供给约束、资源使用效率不理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强、物流成本偏高等堵点;四是在全过程流通方面,会由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未能有效衔接而产生堵点,使得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产能不足并存,消费端的复苏慢于生产端的恢复;五是在全球化方面,此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化发展出现逆流,暂时进入调整期,全球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

张平认为,6G可以在疏通堵点上发挥效力。6G等数字技术具有替代和空间压缩的效应,从传统经济空间向数字化空间聚集,可促进实时、便捷的连接,提升要素流通效率,改变要素配置路径,兼顾效率与安全,平衡全球的竞争与合作。

他表示,我们需要精准研判、深刻认识移动通信发展堵点。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具体发展目标:短期纾解高端芯片“卡脖子”难题,长期实现理论原始创新和新模式生态构建,赋能移动通信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先对未来信息形态进行预判。

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扩展现实为代表的交互媒介、通信网络和算力算法的发展将推动网络从Web2.0向Web3.0发展。张平表示,未来元宇宙会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而这种想象空间都有技术支撑,这为未来的业务应用创造了环境,具有较强的引导性。他提出,对于6G演进中存在的堵点,要通过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路线来突破。

以上文字来源于信息化时代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