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专题报告:国产化及数据要素化驱动数字经济长牛

华鑫证券、宝幼琛
2021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9499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9.3%,GDP占比达8.3%,同时为信创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本文来自未来智库,作者/华鑫证券、宝幼琛。

1、数字经济为何是未来五年最重要投资机会之一

1.1、数字经济加速IT产业链自主可控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我国经济运行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供应链安全稳定与自主可控问题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过去中国IT底层标准、架构、产品、生态大多数都由国外IT商业公司来制定,由此存在诸多的底层技术、信息安全、数据保存方式被限制的风险。2018年以来中兴禁售、华为断供、中美科技脱钩、美国芯片法案事件等一系列限制措施催化国内高科技行业对于加快掌握核心技术进程、实现从产业价值链底端到上层转变的关注和重视,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是目前国内IT企业存在的重大隐患,自主可控的紧迫性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IT国产化是基于“硬件-软件-服务”链条实现整体生态的国产替代,在这一进程中本土IT企业应以目前国产核心软硬件企业为龙头,缩减适配成本;以国家政策利好环境为支撑,逐步完善整机生态。我国IT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结构优化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整体上呈现出由大向强转变的趋势。2021年我国软件业务收入达9499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9.3%,GDP占比达8.3%,同时为信创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1.jpg

“振芯铸魂”掀起计算产业国产化大潮。2018年以来,美国“科技霸权主义”对本土IT企业实施打压限制,中兴、华为事件敲响行业警钟,此次国产化替代浪潮开始松动Wintel联盟在国内的地位。在国产CPU方面,已发展出龙芯、飞腾、鲲鹏、申威、海光和兆芯等多个体系;与之对应地,国产操作系统完成从“可用”向“好用”的过渡,基于Linux内核的二次开发,包括中标麒麟、天津麒麟、深度、普华等。由于IT产业存在产业链上下游的适配问题,行业内木桶效应显著,这要求各环节的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整体推进,加速形成一个完整的正反馈国产化生态系统。

国内四大IT集团自主可控深度布局。目前我国规模化布局自主可控产业的主要为四大IT集团,分别为中国电子集团(CEC)、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中科院系和华为。CEC中央直接管辖,旗下两个自主可控公司:中国长城(持股40.59%)和中国软件(持股42.13%);CETC旗下主要自主可控公司为太极股份(持股38.97%);中科院旗下主要自主可控平台为中科曙光(21.32%);华为在芯片、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上均有布局。

PK体系已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2019年12月29日,《PK体系标准(2019年版)》及《PKS安全体系》发布,宣告国内首个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体系标准正式落地。“PK体系”是飞腾“Phytium处理器”和麒麟“Kylin操作系统”的结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从2011年发展至今,已经成功应用于政府信息化、电力、金融、能源等多个行业领域。《PK体系标准》的推出,实现了上下游厂商技术服务以及体系内用户的标准化,同时也解决了体系内部产品与第三方接入产品之间接口、参数、版本等的适配问题。“PK体系”对标Windows+Intel体系,是计算机基础体系的中国架构,将逐渐形成上下游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链。

2.jpg

华为鲲鹏生态逐渐成型。鲲鹏计算产业是基于鲲鹏处理器构建的全栈IT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及服务,包括PC、服务器、存储、操作系统、中间件、虚拟化、数据库、云服务、行业应用以及咨询管理服务等。鲲鹏计算产业依托开发者及人才培养体系,以构建全行业全场景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共享红利。华为将核心产能聚焦在商用处理器、数据库、云端、操作系统以及存储几大方面,在中间件、应用软件及操作系统方面实现开源,积极与业内其他厂商寻求协作开发,推出基于鲲鹏主板的服务器与PC产品。华为鲲鹏计划以华为鲲鹏+升腾双芯片为核心,构建完整国产计算生态。华为在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前期致力于引导行业中的参与者,树立生态标杆;在生态发展较完备的后期则实施集中化研发策略,退出部分专业性强的领域。除了自建生态方面做出的努力外,华为还联合国内各大软硬件企业,以“硬件开放,软件开源”的策略拉拢合作伙伴,目前已有超过150家企业成为鲲鹏计算产业的参与。

1.2、数字经济受催化,产业数字化成主引擎

数字经济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具体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四大部分。

3.jpg

从三大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来看,疫情传播加速倒逼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网络视频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0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和8.9%,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并向深层次演进。

2021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8.3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数字经济比重18.3%,占GDP比重7.3%,数字产业化发展开始由量到质的蜕变。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3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数字经济比重81.7%,占GDP比重32.5%。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演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显现。

2、国家安全加码,自主可控战略升级

2.1、集成电路行业砥柱,国产EDA机遇来临

EDA工具是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流程的支撑,处于集成电路行业最前端,贯穿于IC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一个完整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流程主要包括工艺平台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和集成电路制造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均需要对应的EDA软件作为支撑,同时EDA是连接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的纽带和桥梁,PDK的生成及验证环节需要EDA软件来支撑。随着集成电路行业的技术迭代,下游集成电路企业设计和制造高端芯片成本和风险急剧上升,用户对其重视度与依赖程度随之增强,下游新兴应用场景的出现和系统复杂性的提升催生出EDA工具新需求。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由EDA装配的电子设备出现小型化、智能化、高性能、低能耗等趋势,助推了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2014-2020年,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从2773亿美元提升至361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50%;2014-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从3015亿元提升至884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7%,远超全球的增长速度,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市场的核心增长动力。

4.jpg

受益于先进工艺的技术迭代和众多下游领域需求的强劲驱动力,全球EDA市场规模呈现稳定上升趋势。2021年全球EDA市场规模达132亿美元,同比增长15.1%,预计2026年全球EDA市场规模将达到183亿美元。从市场价值来看,2021年EDA行业全球市场规模超100亿美元,却支撑着却支撑着数十万亿美元规模的数字经济。我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EDA杠杆效应凸显。EDA作为产业基础,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业在内的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电子系统、数字经济等构成的倒金字塔产业链结构稳定起决定性作用。

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EDA市场规模较小,2017年我国EDA市场规模64.1亿元,2020年EDA增长至93.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3.3%,预计2026年我国EDA市场规模达222亿元。在全球集成电路及EDA行业发展持续向好、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全球EDA工具总销售额保持稳定上涨,2018-2020年分别实现总销售额65.2/65.3/72.3亿美元,增速缓慢;我国2018-2020年EDA行业总销售额分别为44.9/55.2/66.2亿元,复合增速达21.4%。其中,2020年我国自主EDA工具企业在本土市场营收约7.6亿元,同比增长65.2%。

分地区看,亚太地区(含日本)EDA市场规模增长明显,北美地区作为EDA技术最发达地区,美国EDA企业引领全球EDA工具技术并占据垄断地位,主要供给与使用地区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高位。2021年,北美地区EDA市场规模为57.2亿美元,占全球43%;亚太地区(含日本)受益于下游产业迁移,市场快速增长,并于2020年超过北美地区,成为全球第一大EDA市场,2021年市场规模为57.6亿美元,占全球43%;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2021年市场规模为18.0亿美元,占全球14%。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全球EDA软件市场被Synopsys、Cadence、Siemens EDA三家美国企业占据,位列第一梯队,三大EDA软件厂商全球市场份额高达近70%。国产EDA厂商距第一梯队还有一定差距,华大九天与其他几家企业,在部分领域拥有全流程工具或具有领先优势,处于全球EDA行业的第二梯队,共占据全球市场约15%的份额。第三梯队企业主要聚焦于某些特定领域或用途的点工具,整体规模和产品完整度与前两大梯队的企业存在明显差距,约占全球15%市场份额。

5.jpg

从我国来看,国内EDA行业也由国外传统优势厂商主导。国内EDA市场与全球类似,呈现出三巨头垄断的局面。国际三大EDA巨头: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2020年合计占领约77.7%的国内EDA市场,具有垄断优势,国内企业华大九天市占率仅有5.9%。

EDA行业具有较高的壁垒:1)对人才的要求较高。EDA行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产业,企业的人才储备决定其是否能够在行业中立足。其处于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要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芯片设计等多行业交叉的知识。而且培养一个EDA人才不易,从高校课题研究到能够真正实践从业,往往需要十年的时间。2)EDA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EDA是算法密集型的大型工业软件系统,其开发过程需要计算机、数学、物理、电子电路、工艺等多种学科和专业的高端人才。每一次系统性、革命性的EDA升级换代都是EDA企业和集成电路应用企业上下游合作,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开发的新型算法。EDA工具需要对数千种情境进行快速设计探索,以求得性能、功耗、面积、成本等芯片物理指标和经济指标的平衡。3)EDA具有客户与渠道壁垒。EDA工具的技术开发和商业销售依托于制造、设计、EDA行业三方所形成的生态圈,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全力支持。国际EDA领域的领先企业与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企业具备长期合作基础,其EDA工具工艺库信息完善,能够随先进工艺演进不断迭代,进一步巩固了竞争优势,企业若想进入市场,则必须要面对国际EDA巨头长期以来构筑起来的技术和生态壁垒,进行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更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更大规模的资金投入。4)EDA具备较高的资金壁垒。EDA行业的资金壁垒主要体现在内部持续技术开发和吸引人才需要大额资金投入,对企业资金实力有较高的要求。新思科技、楷登电子近几年的研发费用率均在30%以上。

随着2018年以来中美科技摩擦加剧、美国商务部对华为制裁等,EDA软件成为美国对华科技封锁的武器。2019年以来,美国数次提高对国内部分高科技企业的限制级别,尤其在集成电路和EDA工具领域。EDA一旦受制于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都可能停摆,发展国产EDA迫在眉睫,因此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年来,国家通过减税政策、补贴与引导资金注入三个手段推动EDA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在将EDA认定为高新技术行业给予税收优惠的基础上,通过“核高基”等计划与政府大力补贴,改善了本土EDA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另一方面,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EDA行业,能够让更多资金流向EDA企业,促进本土EDA研发。

2.2、政策加码,信创产品从“能用”迈入“好用”

近年来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以及疫情干扰下,信创重要性凸显,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紧迫性提升,信创作为国家战略布局,有望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从行业下游应用角度看,信创涉及党政两大领域及金融、石油、电力、电信等八大行业应用,以及更下游的诸多应用场景。当前国内信创正沿着“2+8+N”方向加速普及。

2021年是信创大范围落地元年,主要目标市场是电子公文(行政办公),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已经完成招标。从各省采购情况来看,已经完成委/省/市三级政府约500-600万台PC替换、服务器方面完成约15万台。预计2022年开始,电子政务信创市场将逐步启动,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原则是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可以确认十四五期间(2021-2025),电子公文+电子政务要全部完成国产化替代。增量信创市场包括电子公文县/乡约400万台PC,电子政务100万台PC及30万台服务器等,增量信创市场有望在三年内逐步落地。

以金融、石油、电力、电信、交通、航空航天、医院、教育为代表的八大重要行业将启动国产化替代项目并稳步推进。金融及电信等重点行业信创已全面启动,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巨头均在近期开展了规模较大的信创产品招标。中国长城产品已全面进入六大国有银行及各地城市行,股份制银行并形成标杆项目;南天信息、神州数码、北明软件等中标中国农业银行2021年鲲鹏PC服务器采购项目;神州信息前三季度金融信创订单同比增长十倍;运营商方面,2021年来运营商纷纷开启了电信领域国产化全面布局,加大对信创相关人力、财力的投入,启动软件迁移适配工作。中国移动2021-2022服务器集采16万,其中鲲鹏和飞腾的ARM服务器超过5万台,加上海光1万台,总量超过6万台。2022年开始,我们预计运营商会提升对国产服务器的招标比例。

6.jpg

我国信创行业已基本建立起从上游芯片到下游应用的替代产业链条。从产业链方向看,信创产业链分为软件领域、硬件领域、实际应用和信息安全四大类。硬件领域中包括底层硬件和基础设施,软件领域中包含基础软件和云平台两部分,实际应用场景中包含企业应用和解决方案,信息安全控制贯穿整个信创产业。

2018年以来,美国“科技霸权主义”对本土IT企业实施打压限制,中兴、华为事件敲响行业警钟。因此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加快补齐关键技术短板,重点强化自主基础软硬件的底层支撑能力,突破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瓶颈,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

从信创产业整体市场来看,2020年我国信创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2021年信创产业整体市场规模13759亿元,同比增长19.7%,预计2025年信创产业规模达27962亿元。未来在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信创产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

7.jpg

信创产业各环节技术的提升带动衔接紧密的产业进入良性循环,信创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未来国内IT厂商将进一步在技术和产品上发力,确保本土主流IT产品的兼容性和安全性达到最佳。信创生态已初步建立,后续本土主流软硬件厂商还将在研发、技术等维度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信创生态建设,保障从芯片、服务器等底层硬件到操作系统、云平台的整体安全,实现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帮助政府机关和企业用户数字化建设达到新高度。而云计算作为当前网信产业的主要形态,将受到信创工程的高度关注,并将在信创工程实施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公有云在各级政府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政务专属云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以各省市国资委主导的国资云将在全国各地普及,国资云将成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城市云将继续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产业云将在全国四百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字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017-2021年在自适应安全理念、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按营收计,我国云安全市场规模从26.1亿元增长至115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44.9%,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4-2018年间,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头部云厂商全面布局云安全业务,同时一大批初创云安全公司成立推动云安全服务在应用场景的深度应用和渗透。2021年受到疫情影响,远程办公场景增加,移动设备接入、远程系统接入现象更加普及,设备漏洞和弱口令导致企业和个人面临的安全事件威胁增加,云上安全防护需求呈现更加快速的增长态势。按营收计,预计2022-2026年,我国云安全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4%,企业客户对云安全产品的需求释放,企业对云安全产品及服务投入资金增加,预计2026年我国云安全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80亿元。云上安全防护手段将更趋主动、前置,技术划分更趋精细,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近年来,我国有序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推动国有企业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各地方国资委陆续发布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以落实国企上云工作,完善国资云体系建设。国资云建设助力国企数字化转型顺利推进,保障国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安全。对各级地方国资委而言,国资云的建设有利于探索国有企业改革及管理模式的快速创新,保障国有企业网络和数据安全,快速实现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而言,国资云的建设弥补了国有企业现有IT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运维的不足,帮助国有企业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提升国有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数据安全打开新蓝海市场。2021年我国国资云市场规模约36.5亿,未来4年国资云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2025年我国国资云市场规模将达到14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41.5%。

在我国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持续扩张。2020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145亿元,同比增长21.3%,2016-2020年均复合增速达21.1%。预计2025年将达到474亿元。在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产业链中心环节的医院的信息化正在升级,从传统的信息系统正在升级到医疗数字化转型平台上,医院的医疗服务信息化IT支出持续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医院、医共体和基层医疗等提供医疗服务领域的IT支出(不包括医保和医药)在2020年达到4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6%,预计到2025年将会达到845.7亿元人民币,2020-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8%。医疗作为行业新创的重点领域之一,未来在政策的扶持下,医疗信创有望迎来快速发展。

8.jpg

3、驱动新经济模式,DCEP带来新机遇

3.1、数据价值化培育新兴力量,交易平台迎新生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已经不容小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悄然而至,数据量和算力呈爆炸性增长,数据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资产成为战略资源,国家对数据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数据资源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生产方式及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重要程度正不断提升,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及立法,推动数据产业发展。

过往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数据在生产、收集、流通、存储、使用等过程中的权属不清,导致数据滥用。如果无法对数据资产的所有权和知识产权进行清晰的界定,数据交易、流转、使用、收益等商业模式就无法有效推进。近期国家已明确了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早在2015年,贵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数据交易中心,被视为数据交易1.0时代开启;2021年至今,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均已筹建数据交易中心或抛出相关规划,其中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已正式上线,深圳数据交易所、广州数据交易所正在筹备,被视为数据交易2.0时代来临。上海数据交易所聚焦数据交易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五大关键共性难题,形成四大创新安排,力争未来3至5年形成国家级交易所的四梁八柱,实现数据产品挂牌规模及数商激活规模“双万级”目标。自2020年以来,有16家数据交易平台先后设立,截至2022年3月,全国由地方政府发起、主导或批复的数据交易所已有39家(未包括港、澳、台)。

9.jpg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