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来自工信微报,内容综合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今年以来,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青海省西宁市采取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全力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江西省坚持“五链合一”有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江西省通过“建链、畅链、保链、强链、护链”“五链合一”,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招大引强做好“建链”,2022年1—10月,江西省共举办产业链精准招商对接活动1877场,签约产业链项目2540个,引进资金20729.4亿元。产销对接做好“畅链”,印发产业链产销对接帮扶活动方案,分产业、分领域开展一批供需对接、产销合作活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产业集群内外部对接合作。精准施策做好“保链”,及时研究出台促进工业平稳增长25条、助企纾困28条、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2条等政策,突出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创新引领做好“强链”,集中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LED产业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着力打造数字经济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了11家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打造18个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建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政府推动做好“护链”,筛选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14条产业链,政府专人负责稳链补链强链工作,探索形成产业链链长牵总、产业联盟“盟长”搭台、金融服务团团长服务、高校校长支撑、链主企业带动的“四长一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创新模式夯实工业发展根基
突出“四个围绕”,明确“围绕园区抓产业、围绕产业抓项目、围绕项目抓企业、围绕企业抓服务”,打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海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粮油木材大宗商品交易等重点产业集群。前三季度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两项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广西第一。聚焦“四个一批”,按照“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四个一批”项目管理要求,构建一位市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个工作专班、一个重大项目“四个一”跟踪服务模式。前三季度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7%。推行“四个招商”,深入开展“规划招商、产业招商、资本招商、以企招商”,构建“长江经济带研发、钦州生产、东盟等地销售”的产业格局。前三季度,钦州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26亿元,新签约项目总投资1240亿元,在库工业项目达到350个,其中总投资超1亿元重点项目172个。实施“四个强化”,围绕“强化保供保畅、强化精准服务、强化政策落实、强化资金扶持”,千方百计保障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精准保障企业生产要素,工业振兴特派员联系服务实现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全覆盖,推动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一揽子稳经济政策。
青海省西宁市“双轮驱动”助力稳经济大盘
西宁市统筹推进产业链“链主制”+重点企业“包保服务制”,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千方百计稳生产、保运行、促发展,以点带链、以链带面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率先在全省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充分发挥链长统筹整合产业要素资源优势和链主企业产业引领主导优势,建立健全“总链长+分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推进体系。建立健全高效链接全国、全省市场的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实行项目调度、运行调度和形势分析“双调度一分析”制度。2022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1%,高于全国21.1个百分点。实施重点企业“包保服务制”,开展“三沉三跑三发挥”暖企稳商纾困行动,跨部门、跨地区联动协调,采取现场办公、运行调度、形势分析等多种方式开展“一对一”包保服务,全力解决企业难事急事。2022年1—10月,全市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单晶硅、光纤、碳纤维、多晶硅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7倍、1.3倍、2倍、25.3%。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落地,引入一批知名企业,推动全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天合光能项目开工建设,中复神鹰全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和青海丽豪全球单线生产规模最大的高纯晶硅生产线等30条生产线建成投产,项目引进和建设实现速度质量双提升。2022年1—10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0.2%,高出全国同期49.4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已有优势产业基础上,瞄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供应链的缺失环节、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打造“锂电池动力及储能、光伏制造、合金新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精深加工”等5条分产业链;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打造“数字经济、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等5条产业分链。2022年1—10月,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