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AI芯天下,作者/方文三。
疫情冲击之下,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对此,我们不能再施以强行去产能的手段,而是要通过适度调整政策、创造新的需求来释放这些产能。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新基建具有兼顾逆周期调节和提升长期增长潜力的作用,而长期是否顺应产业趋势的评判标准,在于能否发挥当时历史阶段的比较优势。
新基建的发展将扩展国内优势
新基建的本质内涵,可将之概括为:逆经济周期短期不经济,顺产业周期长期经济。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重大外部经济冲击而进行的历次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短期来看都是逆经济周期的需求端政策,经济性较差;
但是长期来看如果能够顺应产业周期的发展趋势,从供给端提升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其经济性就会很好。
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须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需的形成和有效供给也依赖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畅通和协同。
除了疫情之下促进就业,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在往高端产业优化,这也促成了国内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行业蓬勃发展。
新基建的落地是为这些高端产业打基础的,新基建完善之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将会上升一个台阶,这会促成一大波大数据建设的需求。
数字经济是关键,新基建是其支撑
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数字经济发展是助力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新基建的支撑作用。
虽然传统基建的发展空间已经收窄,难有大幅上升的空间。
但新旧基建之间仍有很强的共生关系,甚至是相互交叉存在的。
数字技术变革正在加速推动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国内新旧动能转换,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形态在国内蓬勃发展。
为数字经济匹配的大量基础设施,就必须依靠蕴含先进技术的新基建而非传统基建来完成。
数字化经济的强势产业集群对新基建真实的需求是新基建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基础前提。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这样的强势产业集群,如依托数字化平台的BAT、京东、苏宁、美团、顺丰等。
新基建有转型方面的作用
以产业链、供应链来说,在当前逆全球化冲击下,简单通过投资拉动,在实体空间与各国拉锯,在产业链上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争夺,很难完全回到过去。
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是新基建赋予智能制造的重要机遇,加快培育数字化产业链,有助于产业链的升级。
针对逆全球化在将实体产业链上的某些环节拉回本国,中国可以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而争取战略主动。
美国原来在全球化中争上游,主要靠技术;中国争上游,可以打市场这张牌,移向供应链高端,争供应链高附加值。
新基建对消费的主要影响
①投资拉动本身会创造一定的就业,产生部分需求。
②新基建可以直接降低中小微企业与双创进入门槛,优化分配将转化为有效需求。
③新基建实质改变将是让供应链从生产主导,变为消费主导,从成本节约,转向消费体验带来的高附加值。
一些新增长点,将由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而刺激出的消费点带动产生。
这次疫情,对需要物理接触的实体经济造成了较大冲击,数字经济受冲击较小,显示了虚拟经济的优势。
疫情期间,工业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基建发挥了数字化优势。
新基建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支持下游更多应用,其最终规模取决于新消费能够开拓更多创新空间。
因此,提升新基建的效率不能就建设抓建设,而是要进一步广泛地、根本地提升新消费体验。
在一定意义上,新消费为新基建指明投资方向,明确发展目标。
中心城市化是新基建的总纲
预计中国将形成单个人口超过1亿的三大都市圈(北京、上海、广深);
单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区域中心城市7-8个左右;
单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省域中心城市20个左右。
未来中心城市将聚集中国40%以上的人口,中心城市的布局和人口聚集程度将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形态,包括交通、居住、服务业态等产生重大影响。
在重化工业化进程基本实现之后,巨大的人口基数带来的劳动力数量红利逐渐减弱,劳动力质量红利随着教育普及逐渐体现。
基数更大的三四线城市人群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是新形态消费的供给严重不足,渗透率很低,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
通过新基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三四线城市的新形态消费供给。
中心城市化的有效推进,对于释放消费潜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尾:新基建承担自主创新功能
受中美竞争、俄乌战争和全球能源危机影响,过去一年,全球格局发生重要变化,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当前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没有再次实施货币大水漫灌、重走老路,而是选择了新基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
通过新基建的统筹规划着力实现基础、关键、核心部件、基础科研平台、通用软件、协同创新组织等各板块的稳固和自主可控。
数字平台呈现出显著的网络效应,使用者越多,对使用者的价值越大,需要尊重和提炼消费新趋势,挖掘阻碍消费升级的共性难点堵点,着力为新消费打造更扎实的平台基础。
到2030年,汽车智能化、科技碳中和、半导体国产化、基础软件、AR/VR/脑机接口、软件引擎/应用、AI/高性能计算、Web3.0、云原生和商业航天等十大发展机会。
部分资料参考:封面新闻:《“新基建”并非短期“特效药”,而是长期“助推器”》,经管之家:《怎样看待新基建对带动经济的作用》,华泰睿思:《2030展望:逆全球化下中国科技三大发展路径》,《黄奇帆:新基建将形成具有颠覆意义的产业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