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作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新基建”作为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政策工具被频繁关注。
根据国家发改委对“新基建”范围的明确界定,“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三大方面内容,其本质内涵是通过发展具有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的硬核信息技术而服务于科技创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对产业链进行改造升级,从而助力于我国抢占全球新兴技术制高点、培育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新时代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新基建”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长三角具备发展“新基建”的经济基础。长三角以3.7%的国土面积、全国10%的人口,贡献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超过三成的货物进出口总额。2021年前三季度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人均GDP达到1.32美元,已跨越世界银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
其次,长三角具备雄厚的数字经济科创基础。长三角拥有超过1/4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超过12%的世界500强企业、约占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2020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全国比重高达28%,5G、AI、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数字产业领域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最后,长三角具备明显的数字人才优势。相关报告显示,长三角数字人才流入与流出之比达到1.35,对国内具备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技能的数字人才存在非常明显的吸引力。这些优势均为长三角发展“新基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一轮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必须借助“新基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期发挥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示范作用。十八大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新起点上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仍面临挑战,“新基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助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新基建”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打造高效便捷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支撑条件。随着“新基建”在长三角的铺开,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密度将不断增大、运行效率将得以提升,交通系统将逐步趋向网格化,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同城效应将显著增强。“新基建”还有利于长三角加快“去中心化”发展进程,随着5G网络、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基建”的逐步成熟,长三角将加速实现信息化服务的互联互通,包括医疗信息共享、5G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互通等多层面的信息联通。可以预期“新基建”将推动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互动更加扁平化,进而驱动城市格局得以重塑,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必要基础。
“新基建”有助于加快长三角城市层级产业分工演变。城市层级产业分工水平是区域一体化水平的直接体现,不同层级城市间产业分工程度越高,城市体系内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越有利于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调发展。随着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基建”项目的完善,未来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将呈现共建共享、快速扩散的新趋势,从而推动区域产业分工进入新的阶段。不同层级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将由原来的产业间分工为主,加速向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并行的分工格局转变。
“新基建”有助于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在协同推进“新基建”的过程中,长三角各地区通过实施多元一体化战略举措,有助于加快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进程,实现科技创新和区域产业的良性互动,提升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上海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联合苏州、无锡、南通等地级市在新能源汽车、互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基建”领域谋求科技创新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上海松江、苏州、杭州等9市(区)在创建G60科创走廊过程中借力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机器人产业联盟,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进程;上海嘉定、苏州、温州等市(区)应借助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通过联合建设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突破点带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
长三角地区“新基建”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好外需型与内需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两者之间关系,促进硬件型基础设施与软件型基础设施、常态性基础设施与未来战略储备性基础设施两者进行互补与兼容。通过“新基建”,长三角地区将能够形成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绿色低碳、科技驱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