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人工智能:人人触手可及

学习时报
微型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传统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比如,算力浪费的问题,传统人工智能必须搭建大型云平台,以有效支撑来自各方面的计算请求,但很多时候云平台的资源是闲置的,而微型人工智能直接将计算部署在设备终端,减少了对云端算力的消耗。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概念以来,人们就一直梦想着拥有与人类相同智慧特性的机器,帮助我们完成一些复杂工作。近年来,得益于数据量的飞涨、新算法的进步和云计算的出现,人工智能开始爆发。从图像识别到语义分析,从自动驾驶到辅助决策,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谓是惊喜不断。但这一波人工智能的崛起主要依赖中心化的云服务,如果离开来自云端的算力和数据支持,很多应用难以实现,这也让我们对人工智能产生某种陌生感。大家不禁要问:能否突破中心化的限制,让每一个智能设备都具有环境感知、计算分析、人机交互的能力呢?能否使人工智能变得人人触手可及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将这种去中心化的人工智能技术称之为微型人工智能,也叫轻量化人工智能。

与传统人工智能相比,轻量化(微型)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数据是“轻”的,即使只有少量样本数据,依然能够实现较为准确的计算和推理;轻量化(微型)人工智能对云端的依赖也是“轻”的,智能设备不需要与云端交互就能实现很多智能化操作。我们把微型人工智能的这种表现称之为“外减、内加”:对外做减法,减少对数据的依赖、对云端的依赖;对内实质上做加法,增加终端设备的计算能力、基于小样本数据的算法创新。当前,微型人工智能已悄悄走来,我们使用手机助手时,已无需向远程服务器发送请求;使用汽车的自动泊车功能时,也无需汽车厂商提供在线支持。2020年,一年一度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型人工智能评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之一。

微型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传统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比如,算力浪费的问题,传统人工智能必须搭建大型云平台,以有效支撑来自各方面的计算请求,但很多时候云平台的资源是闲置的,而微型人工智能直接将计算部署在设备终端,减少了对云端算力的消耗;隐私保护的问题,微型人工智能无需将终端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云端,减少了通过云端泄露数据的风险;网络时滞的问题,像自动驾驶这种对响应时间极为苛刻的应用场景,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本地计算和实时决策,而这也离不开微型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可以说,微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既降低了人工智能系统的部署难度和成本,也把人工智能从一场高门槛的科技竞赛变成了普惠性的民生科技,其落地场景包括语音助手、数字化妆、无人驾驶、基于移动端的个人医疗健康管理等。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人员认为,现在的很多微型算法都可以安装到手机上,将来的业务形态应该是终端设备作出快速的反馈和决定,特别重大的决策才需要云端介入。

发展微型人工智能同样面临不可回避的困难。一是技术跟进的不足。一方面,微型人工智能终端需要使用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小体积的芯片,这样才能承担云端迁移过来的计算任务,但高精度芯片的研制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另一方面,微型人工智能更依赖小样本学习、无监督学习等新算法技术的发展,以确保小规模数据计算结果的精准度。二是治理难度的加大。微型人工智能会导致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每个终端都成为一个独立节点。比如,未来的智能终端极有可能接收或产生大量伪造数据,受限于算力,在分散式网络架构中,如何有效地甄别这些伪造数据,这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不过,新技术的发展与其面临的挑战总是相生相伴,只要我们做好对微型人工智能潜在发展风险的预判和应对,就能推动其发挥正面作用,更好造福人类社会。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