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正当时,其中蕴藏的信息你了解多少

穆康德
推进“新基建”,是2019年以来的既定方向。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原因,“新基建”进度出现了迟滞。但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就成为必然。

短短几个月,新冠病毒来势汹汹。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表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我们在澳大利亚还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态,“日本经济正直面战后最大的危机。”韩国总统文在寅说,“经济领域的危机,才刚刚开始”。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强调,这次的疫情是加拿大史上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今日美国报》一篇题为《10万新冠死亡病例展现出一场美国悲剧》的社论,道出很多美国人的心声。原定于2020年9月19日至10月4日举办的慕尼黑啤酒节(即“十月节”,Oktoberfest),也无法再办了。

这次疫情对世界各经济体所造成的损害,不论影响的深度还是广度,在和平时期均前所未有。瘟疫史是部灾难史,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潜藏危机的曲折史。对任何国家的政府官员来说,应对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新型病毒,都是艰巨的挑战。

我国在对抗新冠病毒的路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年初近两个月的线上办公,让我们在家也能照常工作、学习。远程办公也能提供价值,这正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中央政策密集加码新基建

“当前,疫情尚未结束,发展任务异常艰巨。”2020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用语极为冷峻,亦极为务实。

“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了可以‘一业带百业’。”李克强总理4月28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既可以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又能带动创业就业,可以说是利当前惠长远。”他指出,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再沿用传统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老办法,而是要更加面向市场,更加注重应用。“这其中一个关键是要积极拓展应用场景,而应用场景的形成主要依赖市场。”

中央政府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已行之有年。

2015年7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网络设施和产业基础得到有效巩固加强,应用支撑和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固定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更加完备。人工智能等技术及其产业化能力显着增强。”这是“新基建”第一次亮相国务院的文件中。

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谈及2019年工作任务时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个月后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和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规模部署,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融合应用”。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表述背后,意味着政策的“加持”。2020年1月3日,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表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对“新基建”的“投资支持政策”,犹如箭在弦上。从2月3日到3月4日,30天内,仅中央层面就至少5次部署与“新基建”相关的任务。

由此可见,推进“新基建”,是2019年以来的既定方向。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等原因,“新基建”进度出现了迟滞。但随着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加速推进就成为必然。

新基建,新引擎,新路径

被称为“新基建”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充满科技感,担负着疫情后经济重启的使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很快便成为产业界热议的话题。

任泽平、马家进、连一席所著的《新基建——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新引擎》(中信出版集团)一书,甫一出版,就受到多方关注。

书中适时提出,“新基建的五大新理念”。书中认为,新基建的“新”指的是: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地重走老路,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和“鬼城”现象。该书倡导和支持的新基建与传统基建“铁公鸡”之间,主要在五个方面存在不同:新领域、新地区、新主体、新方式,以及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软基建”。书中颇费笔墨地对此做了阐释:

新领域指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型基建。

在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都市圈适当超前基建,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一方面,基础设施最终是为人和产业服务的,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另一方面,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进一步放开基建市场准入,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一是建议进一步放开基建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尤其是为民营企业参与基建投资拓展渠道、消除限制。二是在信息类新基建领域,除5G基站、公共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外,政府应充分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主要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产业规划布局等,推进市场有序运行。

规范推动PPP引入私人资本,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项配套政策支持。一是在资金来源方面,要规范并推动PPP融资模式,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上调赤字率和专项债发行规模。二是对信息类新基建给予专门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持。三是做好统筹规划,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或“新瓶装旧酒”,造成大量浪费。

推进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从广义的角度讲,基础设施除物质性的“硬”基建,还包括涉及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反映国家治理能力的“软”基建。

《新基建》任泽平马家进连一席著

书中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的忧患意识和问题意识:近年经济社会领域“疫”情频发,经济持续下行,先后遭遇2015年股灾,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2019年民营经济离场论、猪价大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暴露出经济社会大转型背景下,一些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误伤民企与中小企业,部分领域改革进程缓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短板、舆论监督缺位、社会治理无序等问题,制度短板凸显,值得深思,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的紧迫性提升。

对此,任泽平团队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加强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透明,建立“吹哨人保护法案”,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等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大幅减税降费,尤其是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建立居住导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长效机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根据近年来一些事态的演进,可看出,该团队提出的建议是精当的,及时的。拿营商环境来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界对此感同身受。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他们深知,良好的营商环境比金子还宝贵。良好的营商环境,能让企业家心无旁骛,安心发展,报效社会,这已成为社会共识。

客观防范

《未来简史》一书,为人们描画了这样的场景:“未来,人工智能从你出生那天就认识你,读过你所有的电子邮件,听过你所有电话录音,知道你最爱的电影……”

科技是人类文明的双刃剑,一旦失去控制或被不正当利用,就有可能对人类“作孽”。世界史上的多次科技革命,一再提示人们,科学技术造福全人类的“赛道”,容不得任何赛车冲向“观众席”。故此,人们不能沉浸在新兴科技带来的便利之中,而应保持审慎态度,慎重考虑新兴科技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和挑战,进而未雨绸缪,有效应对。

通读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团队对具有未来色调的科技充满了警示之语。例如,书中警告:世界各国每年因数据泄露问题而损失惨重。建议加强数据专利、产权制度,制定数据隐私安全和安全审查制度。

文章的优劣,取决于是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曾几何时,“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雄文”,分外吸睛。有的夸大其词,贻笑大方,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以偏概全、贻人口实,鼓吹《别怕,中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不一而足。但这本书并无“自嗨”的情结。在书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用数据和图表,来佐证书中提出的论点——“经济基建:(中国)总量居前,但人均水平和质量不高”;“社会基建:与美日等差距较经济基建更大”。

这,言近旨远,不啻为一剂清醒剂。

结语

对于中国经济,任泽平几乎一直是坚定的“乐观派”。

该书在政策分析层面彰显了通达的特点,细细品读,会有内在信息比字面更丰富之感。书中提出:“新基建经济学应时代而生,成为拯救危机和大国竞争的关键胜负手。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实践来看,新基建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

关注共同的利益和相互的需求,各界协力应对这场公共危机,挽救经济,这是时下当下最大的政治,最强的大爱。任泽平团队对新基建进行“解码”并提出一些路径,值得世人关注与体味,进而收获启迪。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