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使银行服务形态产生了巨大变革。如何打好数字化转型攻坚战,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未央网联合中国电子银行网共同发起“银行家谈创新”专题报道,并由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机构,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下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疫情给银行带来的改变。
金融科技如何助力银行数字化转型?根本的动力在于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给银行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而在具体的实践中,金融科技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呢?
在接受中国电子银行网采访时,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表示,金融科技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银行从过去以扩充物理网点、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为导向的“重资产”模式,转变为以技术、人才、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轻资产”模式,提高资产质量和流转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资产回报率以及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他指出,进入数字时代,银行原有的业务边界被移动互联网打破。可选的转型路径应是拥抱“开放银行”,跳出行业边界的封闭思维,找准定位,明确优势,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嵌入到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中,与其他产业和企业实现共赢。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 姚辉亚(受访者供图)
记者:您如何看待金融科技在银行中的应用?微众银行如何将金融科技运用到日常业务中?通过技术提升了贵行哪些能力?
姚辉亚:在以往科技发展的历程中,银行往往都是率先推动变革的创新者和受益者。近几年来,银行也一如既往地成了最早开始探索各类前沿科技的先行者。
从目前的行业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积极推动了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当今的金融业本质上是信息产业,银行机构可在金融科技的帮助下,持续优化算法模型、不断增强计算能力、获取海量多维数据信息,深入洞察客户的当前和潜在需求,有效管理风险并及时提供可靠的服务,从而实现“三升两降”,即,提升效率、规模和用户体验,降低成本和风险。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银行从过去以扩充物理网点、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为导向的“重资产”模式,转变为以技术、人才、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轻资产”模式,提高资产质量和流转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资产回报率以及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此外,金融科技技术还有助于银行扩大客群覆盖面或触达率,通过直销银行、数字银行、开放银行等多样化的创新模式,达成服务普惠金融客户和切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愿景。
作为中国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自成立之初,就坚持科技立行、科技兴行的发展之路。
5年多来,微众银行一直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构建普惠金融新模式、新业态,推出了微粒贷、微业贷等全线上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超过2亿多普罗大众和90多万家小微企业;并率先在国内建立完全自主可控、可支撑亿量级客户和高并发交易的银行核心系统,支持单日金融交易峰值高达近6亿笔,以及在金融科技的四大领域即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Big Data)连续多年积极投入,成功落地了多个国际和行业领先的创新应用。
2017年,微众银行成为了国内首家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银行。
而截至2019年末,微众银行累计递交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申请近1100件,拥有自身所有重要业务和技术系统的知识产权,并跃居2019年全球银行新申请发明专利排行榜首位,有效实现了信息科技关键技术安全可控的战略目标。
依照微众银行的经验,银行除了通过金融科技提升自身服务普惠金融能力外,更应该注重将自主研发的技术开源共享,提升连接合作伙伴的能力,支持合作伙伴探索创新,从而实现开放创新的模式。目前,微众银行已基于开源代码、免费软件、开放接口等不同形式推进了多类创新合作,构建起一个个平等、共享、共赢的分布式商业生态圈。
记者:您认为,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哪些主要挑战?转型路径应如何选择?互联网银行又有哪些特殊的困难和挑战?
姚辉亚:商业银行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受制于过去的经营惯性,还存在战略文化、组织体系和技术储备等方面的挑战。
其一,战略文化不够开放。大部分商业银行过去依赖于物理网点开展业务,业务边界有限,战略部署与企业文化方面偏向封闭模式。
而进入数字时代,业务边界被移动互联网所打破,如果不走向开放合作,就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之中。银行要意识到,并非高频场景,需顺应产业数字化趋势做场景延伸。可选的转型路径应是拥抱“开放银行”,跳出行业边界的封闭思维,找准定位,明确优势,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嵌入到一个合适的生态系统中,与其他产业和企业实现共赢。
其二,组织方面不够轻盈敏捷。商业银行目前大多数都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多层级组织管理架构,银行科技部门的主要工作也主要是支持业务部门,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授权来从事金融科技创新工作,且人员编制受限、激励模式单一。
同时,内部层级往往较为臃肿且难以打破部门间的管理孤岛,业务上产品研发流程繁冗且缺乏协同,信息流通效率低下,部门间信息交流和数据打通较难。
此外,成本和合规压力使得创新业务开展较为谨慎。这些因素使得研发应用金融科技的组织包袱较为沉重。
针对以上痛点,在兼顾合规的基础上或需积极探索学习科技企业的管理方法,打造扁平化的管理架构,在开展创新产品时,采用由包括产品、技术、风险等职能组成的小型敏捷团队开发模式,共同保证快速开发和交付业务解决方案,并培养试错容错的组织文化。
其三,对底层科技技术的掌握和开发能力需要更加关注。过去银行业偏向“拿来主义”,以直接采购系统和服务为主,对底层技术不特别关注。
但进行数字化转型需要改变思路:一方面,需要加强底层技术能力建设,并通过改变底层技术架构来改变金融服务的成本结构,用更低廉的服务成本去服务更广大的客户群体,提供更普惠的产品,提升差异化竞争实力,弥补市场空缺;另一方面,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角度出发,未来金融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只有掌握了更多底层技术,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才更顺理成章,以及更容易实现与产业的互联互通。
对中国的互联网银行而言,伴随着数字化而生,具有先发优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上的最佳实践。
不过,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银行尚未形成单独的监管规则和行业标准,以至于互联网银行受到远程开户、利率定价、经营范围等多方面的制约。反观发展相对较晚的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已率先出台了虚拟银行相关的监管法规及颁发专门牌照,它们的国际影响力提升速度较快,不排除未来有追赶超越或是形成事实标准的可能。
记者:微众银行是如何组建自身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的?
姚辉亚:微众银行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和研发的投入。截至2019年底全行科技人员占比近六成,2019年我行IT投入占全行营收的比例高达15.2%,远超行业平均投入水平。
同时,微众银行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监管科技、安全等多个领域,与清华大学、中科院计算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20余所重点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特别是,微众银行还携手了深圳大学成功组建全国首个金融科技学院,并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成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共同促进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
记者:目前,有互联网银行会选择与传统银行或其他科技企业合作的形式开展相关的业务,请问微众银行是否有这方面的合作?会选择什么类型的机构或企业进行合作?在选择此类合作伙伴中更看重哪些技术或资源?
姚辉亚:微众银行将自身定位为“连接者”,深度应用金融科技技术。
一方面积极连接各类衣食住行相关的互联网平台或线下实体,根据合作平台的场景及客户需求特征,设计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并嵌入合作平台提供的生活场景或渠道之中。
另一方面,积极连接银行同业与其他金融机构,自身聚焦科技平台、数据分析以及产品设计创新,共同服务普罗大众和小微企业等长尾客户。
记者:很多人提到疫情将加速银行的数字化进程,请问疫情给微众银行带来哪些影响?微众银行是如何应对疫情的?就互联网银行而言,您如何评价金融科技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
姚辉亚:疫情发生之后,微众银行结合自身业务特色,充分发挥互联网银行纯线上运营的业务和科技优势,确保了在疫情期间不间断运行,持续地为疫情地区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24*7的金融服务。
在内部运营方面,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本身在平时就有很多员工需要在家中进行远程办公和运维,我们也是早早部署了数千套虚拟桌面(VDI)主机,实现了远程办公工具的普及使用。
当疫情来临后,只需通过临时调整安全策略,允许部分VDI公网接入,并增加屏幕水印,就可以直接支持所有岗位在家远程办公的需求。
VDI的好处是对本地设备的要求较低,那么即使员工处于异地甚至在疫情影响严重的地区,身边有任何型号的电脑,都可以远程进行开发和测试的工作。这保证了员工办公的有效性和便利性,也保障了我行的业务连续性。
而在顺利复工之后,为了继续加强监测防疫工作,微众银行还针对内部员工开发上线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健康码应用。健康码关联门禁系统,员工通过该应用每日填写报备当日健康及行程情况,获取“绿码”方能进入职场。
在此期间,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最大限度地保护员工隐私,公司管理层只需了解用户的健康情况,而不会直接读取全部的个人出行轨迹等信息;同时,员工填写的记录实时上链存储,可追查可溯源且不可篡改,便于进行监督和审计。
客户纾困方面,依靠基于分布式架构及模块化设计银行核心系统,以及敏捷化的组织架构,微众银行可以迅速调整信贷策略和产品功能,进而可以快速在降率、减费、扩面、提质和保障渠道畅通、开辟绿色通道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纾困支持举措,帮助小微企业与个人客户度过难关。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金融科技支持下的全线上产品模式的优势。
以小微贷款为例,为了帮助某国内大型商业中心的商户纾困,我行在10天内推出了全线上、无抵押的租金贷产品,再次打破最快产品上线记录。
记者:未来微众银行在数字金融方面有哪些战略规划?
姚辉亚:早在成立之初,微众银行就早早确立了“ABCD”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A即AI(人工智能),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大脑;B即BlockChain(区块链技术),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价值互联网络;C即Cloud Computing(云计算),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最佳交付手段;D即Big Data(大数据),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原材料。
通过整合上述四大金融科技创新技术,微众银行得以提供区别于传统金融产品的能力,并通过不断探索运用前沿金融科技成果创新金融产品与提升金融服务品质,全力支持国内实体经济与普惠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经过持续投入和探索,微众银行逐渐积累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应用实践成果。
为了通过科技连接更多合作伙伴,构建合作共赢的生态,微众银行在2017年全面升级了金融科技ABCD的发展战略,我们提出了“分布式商业”的全新商业模式设想。这是一种多方对等合作的、通过预设的透明规则进行组织管理、职能分工、价值交换、共同提供商品与服务并分享收益的新型商业模式,并将自身定位于作为“分布式商业基础设施提供者”。
2019年,微众银行正式宣布“金融科技全面开源”,其中包括AI、区块链、分布式架构及大数据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并正式对外提出“开放银行3O体系”战略。3O,即开放平台(Open Platform),基于API、SDK、H5等方式对外提供银行服务,支持自身业务创新;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基于开源软件、知识产权授权、参考实现(RI)等赋能合作伙伴,降低合作门槛,助力合作伙伴创新;开放协作(Open Collaboration),基于分布式技术形成开放商业联盟,实现跨机构协同创新。
展望未来,在现有资源、服务能力与生态的基础上,微众银行仍将继续在金融科技领域深耕,以AI、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开源技术助力合作伙伴的发展,力求将“3O”开放银行战略切实付诸实践,成为开放银行战略的践行者以及分布式商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进而实现更大范围的金融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