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无时不刻在经历着各种不确定性和变化,制造企业也不例外。如何掌握主动权,在变化当中站稳脚跟,核心就是精益。
迅雷创始人之一,人气创业营导师程浩就专门讲了这个话题,并把精益定义为:先追求效益,再追求规模。
我们听到“智能”两个字,很容易简单地将其定义为通过人工智能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等技术进行生产的过程。
但其实,这只是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是全部内容。于琪在《落地生根——让智能制造回归价值》中果断指出,精益才是智能制造的落脚点。
其实智能制造和精益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也就是说,在产业升级为智能制造的这条路上,不能只考虑引进的机器够不够先进?生产流程是不是一体化?而是要紧扣价值的最大化来寻找适合的方案。
换句话说,智能制造不仅要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要能够划算地解决问题。
如果为了实现自动化而导致前期的预处理量负荷过重,自动化就成了短板,这样的智能制造也称不上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如果智能制造只是加快了生产速度,但流水化的产品却损害了品牌的价值,这样采用智能制造也是不划算的。
于琪在这本书中多次提到,对智能制造而言,要先谈价值,再谈方案,接着谈痛点,最后才轮到谈技术。
在智能制造升级转型中,往哪个方向转型,某个项目值不值得做,最要紧的就是考虑价值的增长,否则的话,再先进的技术也都是空谈。
那么,前面谈到的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要怎样看出有没有价值呢?于琪在这本书中也讨论了这个话题。
企业界有个词,叫做投资回收周期,这个指标就比较适合用来衡量所谓的价值。回收周期短,代表的就是获利很快就能赶上投资的资金,这样价值就比较高。
一般认为,投资回收周期在3年以下的,才是比较值得投资的项目。如果要全面衡量投资回收周期,就可以预估投资所要花费的金额,比如采购的金额,维护设备的金额,其它潜在的金额等,然后再和回报收益进行比较。
除了硬件等固定资产,企业在进行智能制造的时候,也要引入一系列的软件系统,这些同样存在投资回报率的问题。
但不同于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是要进行生产制造,且完成全部流程之后,才看得见收益。与此同时,软件系统的收益量化只有30%左右能被直观地看到,收益情况也因企业的使用情况而异。
尽管难以准确计算软件系统的投资回报率,于琪在文中介绍的PERT方法用来估量软件系统的投资价值还是够用的。
综合考虑乐观的回报率、可能的回报率和悲观的回报率,可行性的大小就能如冰川浮出水面。
总的来说,智能制造要先考虑给企业带来的价值有多大,而其中的价值也不能凭空猜测得出的,而是要经过量化计算估摸出一个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