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公众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共识。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唤醒“沉睡的数据”,架构起“城市大脑”,从而构建起“善感知、会喘气、有温度”的新型智慧城市。
本次疫情也被广泛视作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的绝佳契机。在“新基建”加速的背景下, 2020年或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窗口期”。
用技术重塑城市发展模式
2008年,IBM首次提出 “智慧地球”概念。在此框架下,“智慧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在近年来全球城市建设中掀起了一股新浪潮。
知名咨询机构艾瑞发布的报告认为,智慧城市的本质是用技术手段赋能城市,重塑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的兴起,得益于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带来的网络联通、数据爆炸、计算机与云端处理能力的提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感知、联系、应对内外变化的模式发生改变,形成了可以应用于基础设施、城市服务、交通管理、智能建筑、商业服务等广泛的城市应用,使城市的运转模式发生根本转变,变得更快速、更高效。
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则是让城市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生活,提升幸福感。2014年8月八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将“以人为本”作为首条基本原则,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推动创新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式,向城市居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使公众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当前,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如巴塞罗那安装在路灯地面上的传感器可以预测天气情况,通过智能传感器掌握降雨量和分析地面的灌溉水平,调整城市的洒水系统以达到节约用水的功能;新加坡智能交通的传感器和摄像机可跟踪几乎一切数据,大到交通环境数据,小到某地废纸箱容量,为城市运行、环保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在中国,相关智慧服务设施的落地,也让人们切实体验到了智慧城市的魅力。如智慧政府服务,让市民办事从“一号、一窗、一网”转向“一网、一门、一次”,“最多跑一次”、“一次不用跑”、“不见面审批”、“秒批秒办”成为新的办理标准。对于一些流程简易、材料较少的政务服务事项,可以全程无人工干预,且服务“24小时不打烊”。
理想的智慧城市什么样?
此次抗疫期间,智慧城市更是大显身手,多地迅速上线智慧平台,给疫情防控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依据。如北京海淀区城市大脑疫情防控平台集合了个性化数据分析、返京人群分析、人口排查分析、重点人群动态监测、跟踪、预警服务等重要功能,构建起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属地管理部门、社会单元和公众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疫情跟踪防控体系;重庆市推出智能化“疫情排查”信息系统,使疫情监测、排查、预警效率更高。
与此同时,疫情也显示出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紧迫性。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次的疫情暴露出社会治理、公共能力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短板和弱项。”智慧城市建设恰恰是补足这些短板和弱项的利器。
专家指出,一个智慧化的城市不仅需要数字化技术,还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创新概念,将其中各板块系统和服务打通、集成,从而提升运用效率,优化城市管理和服务。在遇到重大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时,才能更机动、更及时地作出反应。
同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由点及面的过程。对比杭州、上海、深圳等城市在这次疫情中的突出表现,部分地方智慧城市建设的痛点在于,目前各个城市数字化的功能点才初显功用,城市各板块与相应产业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应用方面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没有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各板块自成系统,互不联通或联通不畅,难以产生1+1>2的效应。
分析人士还指出, “5G等新基建设施的完善,可以让信息传导更加迅速,但5G目前还处在初步使用阶段。” 交通、医疗、教育等是城市病的核心问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6G)+VR技术的综合应用得到极大改善,虚拟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远程政务等场景化应用得以实现,城市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智慧。
今年新基建的主战场
智慧城市作为数字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持续受到政策层面的高度重视。进入“十三五”以来,各项政策密集发布,相关国家标准体系也不断完善。
艾瑞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城市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快速迭代的市场和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能够催生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是科技企业延长产品线,整合技术、资金、业务、市场的最好舞台,中国也是最适合智慧城市发展的国家。
全球知名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咨询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预测,至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相关支出规模将达到1240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18.9%,其中,中国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66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另根据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预测数据,到2022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
从国家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来,住建部发布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290个试点城镇。如果计算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改委所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数量,截至2019年9月,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超过700个。
分析人士指出,在新基建投资规模扩大、相关理念及技术支持愈加成熟、现实的需求更为迫切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成为今年新基建的主战场之一。同时,新基建各类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也有望加速智慧城市的成长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