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制造的知识结构

旺材智能制造
思维导图做做知识的分门别类整理还是可以的。但是用来加工知识很难,个人觉得用思维导图来加工知识非常不可行,因此不赞同这个工具叫做思维导图。个人看法哈。郭博士的关于智能制造提出的两个观点非常有意义。

我想写一本关于智能制造的书。这是想了很久的事情,但一直没有时间,也没有下决心。这些年,我看到很多专家的观点,我并不认同。因为我知道:这样做是落不了地的、成功的概率不高——因为这样做可能没有经济性。

我碎片化的想法很多,大体思路是这样的:

用《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的视角来理解智能制造这场伟大的革命。从这个视角看,智能制造的成功需要越过“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两个门槛。其中,技术可行的概念,要符合现代工业的要求,比原理可行复杂得多。强调经济可行,就是以经济性为目的,需求、条件和约束为依据,以它们的而变化是带来创新机会的驱动力。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包括ICT技术本身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创新要遵循工程的思想,通过合理地设定目标,以及利用、发现和创造条件来找到办法。它们决定了适合创新的时机、也决定了创新者往往要进行转型升级。这些逻辑,要结合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APP等概念。

对于这个主题,我讲了很多次课,但对课程的结构总是不满意、碎片化的知识还是没有很好地串起来。最近几天有点时间,我想可以把脑子里想到的东西,先结构化起来。于是,我把想到的知识点写下来,准备像昨天那样画一张“思维导图”。

但是,花了半天时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于是,我意识到:思维导图是不是不合适?于是,我就换了一种画图的办法。

我所有的论述,包括创新的理论,都基于自己对工业和工程的理解。这是所有讨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是创新理论。所以,这两部分作为基础来讲。

如果把智能制造理解为创新,就要理解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其中,讲技术可行的时候就要(用前面创新的观念)讲到相关的技术概念和保证技术可行的办法。而讲到经济可行的时候,既要讲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要讲到中国的国情——规律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未来是怎样的,而国情约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有经济性。

接着我发现:我谈的智能制造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智能制造带来的技术革命是何等的伟大——这种转变值得我改变后半生的职业轨迹。另一个方面则是:具体项目该怎么落地。但是,后者遇到一个重要的障碍:很多企业可能找不到合适的项目。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才能创造适合技术应用的条件;而我国的转型升级又有其特色,与发达国家不同。

这样一来,根据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性,最终可以讨论三件事。

于是,我就把这个想法画了出来。这里很少涉及具体的技术,只是宏观的逻辑思路。我一直认为:大逻辑对了才是关键,小逻辑根据需要制定就可以了。

网友评论:

思维导图做做知识的分门别类整理还是可以的。但是用来加工知识很难,个人觉得用思维导图来加工知识非常不可行,因此不赞同这个工具叫做思维导图。个人看法哈。郭博士的关于智能制造提出的两个观点非常有意义。

智能制造在一地一域除了要跨越技术、经济可行的门槛之外,还要跨越思想认识局限性的门槛,变革的伟力在于重新组建人们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不能回答智能制造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掌握智能,理解在智能化过程中岗位的变迁,并做好准备,智能化的阻力会大很多,这是社会、企业和个体都需要面对的事情。因此,还有一个管理变革可行。

智能制造在一地一域除了要跨越技术、经济可行的门槛之外,还要跨越思想认识局限性的门槛,变革的伟力在于重新组建人们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不能回答智能制造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掌握智能,理解在智能化过程中岗位的变迁,并做好准备,智能化的阻力会大很多,这是社会、企业和个体都需要面对的事情。因此,还有一个管理变革可行。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