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问及人们未来十几年的风口在哪,言语谈吐间总会谈到一个话题——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第一次提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起伏,期间曾两度陷入低谷,而如今人工智能又再一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上升期,这不得不归功于三个因素的成熟:数据,算法和算力。
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之下,人类产生的数据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量级,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技术扎根生长的必备土壤。另一方面,摩尔定律所带来计算机算力的指数级增长,为更为复杂庞大的机器学习算法注入了生机,使处理海量数据成为可能——我们的时代便处在这个三线交汇的节点之上,因此它能滋养人工智能,并使其不断壮大。
有人说目前的人工智能就是统计学,这正确吗?也对,也不对。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统计学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支撑学科,但不应该将两者轻易等同。事实上,我更倾向于将目前的人工智能称为机器学习,因为其核心,便是利用强大的机器算力和更复杂的学习算法,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可以用于预测和应用的数学模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下面有一串数字:2,4,6,8,10。我希望用这些数据生成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可以完美地契合上述数据,而且还能准确地预测接下来的数据。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能轻易解决,而这就是机器学习的基本思想。只不过现在,这个模型是由计算机通过算法和算力得出的,而输入的数据,也远非简单的几个数字,而是庞大到人类的头脑根本无法处理的多维、巨量的数据。随着计算机算力进一步的增长,它可以处理的数据量也会随之增长。最终,计算机会变成一个黑匣子,人类将无法追溯,也无法理解计算机的计算过程,我们只需预设好算法,给计算机数据,它便会通过自身强大的算力生成模型,至于期间如何,我们无从知晓。
很多人都有技术焦虑:他们害怕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带来社会动荡,让大量的人类失业。当然,也有乐观派认为人工智能在让一部分工作消失的同时也必定会带来新的工作。
那么人工智能会取代大量的人类工作吗?毫无疑问会,并且这种戏码已经开始陆续上演——一些不需要太多技巧的工作,如收营员,银行柜员,已经开始被人工智能替代,而人类自诩甚高的艺术领域,也正遭遇到人工智能的冲击。阿里打造的鲁班系统,可以在一秒内智能生成8000张图,轻松替代初阶设计师。而由人工智能谱写的莫扎特曲子,连人类也无法辨认其真伪!
那么人工智能会带来新的工作吗?毫无疑问也会,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平衡的转换漏斗:大量的工作被倒入漏斗中,消失,转化,可最终从漏斗口流出的,却只是一小部分新的工作,而且这些新的工作还会以更先进的知识为门槛,将失业者拒之门外。工业革命解放了体力,从而使人类可以充分发挥脑力优势,旧工作消失的同时依然带来了大量新的工作。可是如果人工智能革命解放的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大脑,那人类又该拿出什么,去换取新的工作机会呢?比剥削更可怕的,是无能。
那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无法颠覆的呢?可能很残酷,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无法颠覆的。科技正在裹挟着全体人类,前往一个既定的结果中去。当然,这听上去有些可怕,也无法考证,只能当作一场丰富的想象。但随着脑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突破,科学家们愈发确信人类的一切想法、决策、情绪,归根不过是神经元上的生化反应罢了——人类不过是一套精密的生化算法,嵌入在基因之中。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又有什么底气认为根植在碳基生命中的算法,无法被硅基算法取代呢?当然,人工智能彻底取代人类的那一天,可能还要好几个世纪才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