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成全球竞争焦点 四大痛点制约着我国发展

中国智能制造网
林中易木
现如今,智能制造已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国正在依托智能制造探寻转型升级之路,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但要想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之路,还需先解决这四大痛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

现如今,智能制造已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国正在依托智能制造探寻转型升级之路,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但要想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之路,还需先解决这四大痛点。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它既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因素。近年来,消失的人口红利、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以及高质量的制造需求,正在让各国的制造业发展进入到智能化的转型之中。

1988年,美国《智能制造》一书的出版,让智能制造概念首次见诸于世,之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将智能制造技术的重要性展现在各国面前。由此开始,以美日等为主的国家率先开启了对智能制造技术的关注和研究工作,通过设立相关研究项目基金及实验基地,让其研究和实践取得了长足进步。

进入新世纪以来,其余国家对于智能制造的跟进也逐渐加速,一方面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各国“重返制造业”的呼声开始加剧;另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等一批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给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之下,智能制造逐渐成为各国未来制造业的主攻方向,以及国际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智能制造成全球竞争焦点

眼下,全球都在积极发展和布局智能制造,各个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战略,希望以此推动自身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他们针对智能制造的多个具体内容,从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3D打印、自动化系统等做出积极部署,取得了不同的发展成果。

其中,处于全球领先的美国和德国两个国家,分别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发展战略。前者在工业网络上大费心血,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向机器人、汽车制造等进行渗透,希望“自上而下”带动制造业的创新发展;而后者则更加关注制造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打造“智慧工厂”,来实现“自下而上”的智能化改造升级。

除开领头的两个国家之外,其余国家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的发展。例如,加拿大制定了1994-1998年发展战略计划,将智能计算机、人机界面、机械传感器、机器人等选择为具体研究项目;欧盟在2010年和2014年相继制定“第七框架(FP7)”计划和“2020地平线”计划,将智能型先进制造系统作为创新研发的优先项目;日本也在1990年、2006年和2015年分别提出“智能制造研究十年计划”、“创新25战略”规划和机器人新战略,推动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机器人等的快速发展。

作为世界上头号发展中国家,我国布局和发展智能制造的进度虽然无法与以上发达国家相比,但这几年在迅猛的发展速度面前,我国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智能制造提升到五大重点实验工程之一,从此开始,我国加大了对智能制造项目的扶持力度,工信部连续开展两批次总计109个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有效推动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加速迈进。

四大痛点制约着我国发展

在全球聚焦的智能制造领域,如今我国发展已经有条不紊的追赶了上来,凭借庞大的市场基础和万众一心的凝聚力,未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也并非不无可能。但在此发展向好、市场走向成熟之际,我们却不能喜形于色、忘乎所以,因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四大痛点问题制约着发展。

首当其冲的便是核心技术的缺失。目前,不管是半导体芯片、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数控机床的关键功能部件,还是关键工业应用软件,普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我国产业发展的空心化和低端化现象十分严重,这极大的限制了我国智能制造的创新崛起。

其次是产品化能力较弱。在高端装备领域,国内实验室原型设计能力并不落后,在高精密仪器和关键元器件制造能力上已逐步追赶,但产品化和商品化能力却仍然较弱,在实验室技术、样机、样品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之间,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再次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智能制造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支撑,这既需要科学家,还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和产业管理人才,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培训体系还不能满足这些需求。我国不仅人才总量短缺,在人才梯度建设方面也不甚合理。

最后是市场资本支持不足。不管是产业的发展还是企业的智能化升级,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目前一方面政府引导性产业基金不健全,另一方面市场资本支持不足够,让企业普遍感到融资渠道不畅,初创企业所需要的早期投资和企业资源整合所需的并购资金均显得不足。

(原标题:各国争相发力智能制造 我国解决四大痛点将迎崛起)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