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人民邮电报。
看一条短视频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之后就总能刷到同类内容的视频,然后越刷看到的同类内容就越多;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用户的购物软件中,价格千差万别,这些看似精准的服务和推荐,实际上却隐藏着算法滥用的痕迹,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近年来这些由算法滥用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
日前,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将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应用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利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已经成为平台收集和处理数据、推送信息、调配资源的核心技术,成为平台打造竞争优势的基础。然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算法应用日益深化,算法应用在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为商家提供精准信息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正常的传播秩序,侵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加大了个人用户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一直以来,推动算法向善发展成为规范互联网技术发展的重点。
实际上,此次专项行动的开展已不是监管部门首次出手整治算法,2021年9月,以算法作为专门规制对象的部门规章——《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发布,提出利用三年左右时间,逐步建立治理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算法生态规范的算法安全综合治理格局。2021年12月3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提出鼓励使用算法传播正能量、抵制违法和不良信息,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有违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推动算法向上向善等。
虽然监管部门不断出台规定,严格加强治理,为何算法滥用现象仍然屡禁不止?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算法技术滥用和正确使用的界限往往有模糊地带,大数据“杀熟”和精准营销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算法是否滥用也需要进行专业的评估,而算法滥用的隐匿性给监管治理带来了难度,也给消费者维权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算法技术具有高度的不透明性,算法“黑箱”仍然普遍存在,算法技术更新速度快,算法技术的应用涉及互联网平台,这些特点都决定了算法治理很难一蹴而就。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网民规模不断增加,青少年和“银发族”是新增网民重要来源,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50—59岁、60岁及以上群体分别占新增网民的15.2%和20.8%;与此同时,短视频成为新增网民“触网”的重要应用,短视频用户占网民整体的95.5%。塑造触网年轻一代积极正确的价值观,维护触网老一代的合法权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网络空间治理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同质化内容的反复推送,打着精准匹配用户兴趣的幌子,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沉迷网络,长此以往,同类信息的反复呈现,不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信息茧房”,也让用户尤其是尚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成年人丧失了辨别能力,更是存在舆情发酵、引发社会极端矛盾等隐患。购物平台上的差异化定价,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是降低了消费者对于平台的信赖和使用偏好,消费者不得不下载多个应用,购买前比较价格,这反过来也会进一步迫使平台精准“算计”消费者,长此以往不利于平台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对于网络空间的清朗、网民合法权益的维护,还是积极价值观的培养、社会公平公正的维护,抑或是对于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来说,算法的滥用都像是一颗“毒瘤”。
对于算法的规范,监管政策也在不断深化,2022年4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就牵头开展了“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更多地集中在基础性的算法安全和合规性问题上,而今年开展的专项行动则更多地聚焦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等具体问题,并提出构建“信息茧房”防范机制、全面公示热搜榜单算法原理等切实的解决方案。但铲除算法滥用的“毒瘤”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的系统工程,在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平台也要加强行业自律,利用算法向上向善的力量,不仅要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网民的利益,更要为全社会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为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