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为加快推动雄安新区机器人产业布局和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雄安新区近日印发《雄安新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雄安新区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未来三年,雄安新区将聚焦商业服务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四大赛道,布局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竞技机器人等方向,到2026年,引进和培育100家左右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配套支持政策方面,支持关键技术产品攻关,最高补助3000万元;支持机器人龙头企业落地,对实缴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机器人企业,最高给予实缴资本5%的开办补贴。支持机器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按照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最高2000万元进行奖励。同时,对场景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普中心建设等也给予支持。
政策解读
一、雄安新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重点方向有哪些?
雄安新区将深刻把握机器人产业智能化加速演进、应用加速拓展、生态加速开放的新形势,面向未来之城应用场景,聚焦商业服务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四大赛道,布局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竞技机器人等方向。
二、雄安新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到2026年,本区机器人产业生态初具雏形,引进和培育100家左右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全区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深度融入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生态链,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取得明显进展。
三、雄安新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研究提出了5方面17项主要任务。一是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包括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提升核心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实施关键零部件攻关突破工程。二是拓展未来之城场景应用,包括打造未来之城智慧生活、智能建造、智慧医疗、智慧应急、智慧农业、智能制造场景。三是培育高质量产业生态,包括加强机器人企业引培、促进业态融合发展、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四是建立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提升成果转化、中试验证、检验检测、公共平台能力。五是建设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包括建设高能级产业孵化载体、建设高水平产业园区楼宇。
四、雄安新区在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有哪些重要支持举措?
在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按照现行政策支持平台创建;对同等平台在雄安新区设立独立法人单位的,按年度研发投入的50%、不超过1000万元进行补助。在支持关键技术产品攻关方面,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最高按攻关投入的50%、最高3000万元进行补助。
五、雄安新区在拓展未来之城场景应用方面有哪些重要支持举措?
在支持机器人场景创新应用方面,定期遴选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按产品及服务部分投资采购额20%、最高200万元奖励场景提供方,按实际研发投入20%、最高100万元奖励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在鼓励企业采用灵活方式打造机器人场景方面,对租赁机器人设备的应用企业,按年租赁合同金额的10%、最高100万元予以支持。鼓励新区企业开展“机器人+”解决方案咨询或设计服务,符合条件的,给予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商一定奖励。
六、雄安新区在培育高质量产业生态方面有哪些重要支持举措?
在支持机器人龙头企业落地方面,参照现行开办奖励政策按照实缴注册资本予以奖励,考虑到机器人企业实际,将标准下调至1000万元。在引进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方面,除按现行政策对机器人企业梯度培育外,对新获评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予以奖励。在支持机器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方面,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500万元的机器人产业项目、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已获得国家或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在雄安新区转化的,按照建设项目投资额予以资金支持。
七、雄安新区在建立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有哪些重要支持举措?
在支持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按照经评审核定总投资的30%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在支持机器人科普中心建设方面,对经认定的科普中心给予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投资10%、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奖励,运营前三年,每年最高按照年度运营经费50%的标准给予运营方资金奖励,累计不超过200万元。
文件原文
雄安新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和《河北省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积极落实《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加快推动雄安新区机器人产业布局和发展,融入京津冀重点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雄安新区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的各项决策部署,立足“两个并重”“三个并举”阶段特征,深刻把握机器人产业智能化加速演进、应用加速拓展、生态加速开放的新形势,面向未来之城应用场景,聚焦商业服务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四大赛道,布局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竞技机器人等方向,大力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新区建设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6年,本区机器人产业生态初具雏形,引进和培育100家左右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企业,全区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深度融入京津冀机器人产业协同生态链,机器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取得明显进展。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支持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建设大模型训练数据库,以世界模拟器等工具推动“大脑”对现实世界理解,提高机器人的人-机-环境共融交互能力。开发控制机器人感知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通过运动控制训练,突破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提升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作业能力。面向特定应用场景,构建仿真系统和训练环境,加快技术迭代速度,降低创新成本。
提升核心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支持疏解高校组建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深化疏解高校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疏解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雄安机器人研究院,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开发机器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支持建设机器人科普中心,面向青少年传播机器人创新知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实施关键零部件攻关突破工程。聚焦国家战略需要,积极布局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新型传感器等关键基础零部件研发。重点突破视、听、力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提升环境综合感知能力;研发机器人实时操作系统、系统仿真软件、机器视觉软件等。
(二)拓展未来之城场景应用
打造未来之城智慧生活场景。面向雄安新区未来商业、餐饮、酒店、公园、城市服务等场景产生的大量高品质、高效率服务需求,瞄准未来城市发展人更自由、城市服务更智能等发展趋势,推动机器人在智能问答、陪伴购物、商品搬送、场地保洁、垃圾收集、安全巡逻、餐饮配送、环境消杀、智慧物流、自主引导、课堂教学、竞技比赛、校园监管、提升训练、手术操作、远程诊疗等场景应用,提升城市治理、服务、生活智慧化水平。
打造未来之城智能建造场景。面向雄安新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加工、施工、维保等需求,以建筑机器人在城市建设施工中代替“危、繁、脏、重”工作,推动机器人在勘察测量、精准建模、建材加工、地坪整理、贴砖贴纸、墙砖铺设、喷涂、故障检修、建筑维护等场景应用,探索未来城市智能建造新路径。
打造未来之城智慧医疗场景。面向雄安新区集中承接北京医疗机构疏解、发展高端医疗服务需求,推动机器人在咨询服务、手术、辅助检查、辅助巡诊、重症护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复、检验采样、消毒清洁、远程医疗、精准微创等领域应用,推进机器人和医学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探索建设机器人应用标准化手术室,助力智慧医疗建设。
打造未来之城智慧应急场景。面向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社会安全等需求,推动机器人在危化品装置巡检、防爆排爆、消防巡检、工程抢险、自然灾害救援、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安保巡逻、缉私安检、反恐防暴、勘查取证、治安管控、特战处置、服务管理等领域应用,建设一体化智慧应急体系。
打造未来之城智慧农业场景。面向雄安新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需求,推动机器人在耕整地、育种育苗、播种、灌溉、植保、采摘、分选、巡检、环境控制等领域应用,打造无人农场、植物工厂等标杆场景,支撑智慧农业发展。
打造未来之城智能制造场景。面向雄安新区发展高端、智能、绿色生产制造需求,推动机器人在装配、焊接、转运、检测、维护等结构化生产制造领域应用和推广,开发柔性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加强机器人在非结构性生产制造环节与设备、人员、环境协作交互能力。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深化5G终端覆盖,支持建设一批智慧工厂、无人工厂。
(三)培育高质量产业生态
加强机器人企业引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进5-10家国内一流的机器人整机企业,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做优做强,培育若干“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
促进业态融合发展。加强城市级智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超算、智算能力供给,支持创新主体利用开放数据和场景进行研发测试,有力支撑机器人研发及规模化应用。探索“机器人即服务”新模式,培育一批系统集成应用企业,加速机器人低成本、灵活部署应用。推动工业设计与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机器人产品功能和质量。加强机器人维修保养、信息服务、远程运维等衍生服务,推动机器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整合行业资源,组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鼓励京津冀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常态化交流,推动形成分工合理、协同高效的区域产业生态。高质量举办“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国际服务机器人大赛等系列活动,持续办好春晖杯、雄才杯、“智绘未来”等创新创业赛事和千企雄安行、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路演、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等品牌活动,促进技术交流、供需对接、国际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四)建立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
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和转化中心、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产业赋能作用,加快共性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推动机器人产业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面向机器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科技推广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资讯等专业服务能力,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引导投资机构针对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早期硬科技投资。
提升中试验证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疏解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机器人产业中试平台,共享实验设备、应用场景、人才队伍,围绕核心技术和高价值科技成果,实施技术开发、产品验证、市场应用研究等概念验证活动,加快突破重大技术创新产业化瓶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市场化推广应用。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化中试服务机构,有效满足行业发展和应用场景需求。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支持国家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建设,持续提升元器件、零部件、整机等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能力。培育第三方权威检验检测机构,完善评测配套工具,满足企业和用户的检测认证需求。面向安全应急等应用领域建设专业检测平台,健全机器人检测认证服务体系。
提升公共平台能力。支持建设行业级产业互联网平台,促进行业资源共享和供需对接。围绕企业共性需求,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为企业提供机器人产品及部件研发、测试、认证、检测、校准、技术咨询、合作交流等服务。支持平台创新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组建高水平运营团队,面向产业需求组织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推动共性技术研发成果示范应用,不断优化产业创新生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五)建设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
建设高能级产业孵化载体。加快引进企业、科研院所等孵化载体运营机构,支持创办专业化创新创业空间和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建设一批标杆型孵化器,面向机器人企业开展高水平的创业辅导、早期投资、资源对接等专业化服务,促进引入顶尖科技人才和创业项目。
建设高水平产业园区楼宇。支持雄安科创中心、科创中心中试基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机器人大厦等产业载体建设,加强园区产业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配套完善的产业承载空间,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衔接,提高产业链效率。支持园区和主体楼宇主办或承办各类论坛会议、展览展示、赛事路演等活动,搭建交流合作、宣传推介、资源对接、业务协作的平台,吸引带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落地发展,有效提升机器人产业发展效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建立雄安新区机器人产业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新区与三县之间工作协同,加强与重点机器人企业及疏解央企、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等的常态化沟通,及时掌握机器人产业运行动态,推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二)强化区域协同。积极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大局,深化与京津交流合作,广泛集聚优质创新和产业要素;省内加强与唐山、廊坊等市合作,联动周边其他地区,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应用场景共创,形成与京津、河北其他地区各有侧重、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机器人产业布局。
(三)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与国外学术机构、行业组织和企业等交流合作,鼓励在雄安设立研发机构、教育培训中心和研发制造基地等;推进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助力新区实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高质量发展。
(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雄安新区机器人创新成果孵化和产业化投资。鼓励金融机构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个性化信贷和融资服务,加大对企业基础和前沿研究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予以资金补助。
(五)加速招才引智。成立雄安新区机器人专家智库,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支持疏解高校与企业、检测认证机构、行业协会等对接,培养机器人产业相关研究性和应用型人才。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
2024年9月30日印发
文件原文
雄安新区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雄安新区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推动雄安新区机器人产业布局和发展,融入京津冀重点产业链条,打造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参照《河北省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提出以下措施。
一、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
(一)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家级、省级机器人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对在雄安新区设立独立法人单位的,按年度研发投入的50%进行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雄安新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认定的各类上述科技创新平台,按支持创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二)支持关键技术产品攻关。发布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清单,支持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聚力解决机器人产业短板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最高按实际攻关投入(包括与该项目相关的人员人工费、研发设备及软件购置费;小试、中试工艺设备购置、开发及制造费;设计费、材料费、检测检验费以及委托外单位开展相关研发活动的费用)的50%进行补助,最高3000万元。
二、拓展未来之城场景应用
(三)支持机器人场景创新应用。定期遴选雄安新区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项目,采取“双向”奖励制度加速场景丰富及实际应用,按机器人产品及服务部分投资采购额20%给予场景提供主体(非政府投资主体)最高200万元的奖励;按实际研发投入20%给予机器人产品及服务提供商最高100万元的奖励。
(四)鼓励企业采用灵活方式打造机器人场景。对采用租赁等方式推动机器人场景应用的企业,按年租赁合同金额的10%予以支持,每家企业最高100万元。鼓励雄安新区企业开展“机器人+”解决方案咨询或设计服务,对于符合条件的,按每个方案服务费用的50%,给予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30万元奖励。鼓励系统集成服务商为企业实施“机器人+”集成项目,按项目实际发生额的5%奖励系统集成商,单个项目最高50万元。
三、培育高质量产业生态
(五)支持机器人龙头企业落地。对在雄安新区新设立且实缴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且实际经营的机器人企业,给予最高5%的开办补贴,相关经费分3年按40%、30%、30%比例拨付。对投资总额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点企业,可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支持。
(六)引进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支持机器人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按现行政策予以认定奖励、科技创新券等支持。对新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奖励,对新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的,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
(七)支持机器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支持机器人行业领军企业在雄安新区布局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产业项目,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土地购置费用除外,下同)超过500万元的机器人产业项目,按照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0%比例,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奖励,单个项目补贴年限不超过3年。对建设“机器人生产机器人”标杆工厂,实现机器人生产全流程无人化、智能化的机器人企业,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对其他已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项目,在雄安新区转化的,按照不超过建设项目投资的30%予以奖励,最高3000万元。
四、建立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
(八)支持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聚焦机器人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共性需求,支持建设产品中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共享加工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为机器人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样机试制、加工工艺和高精部件生产、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每个项目按照经评审核定总投资的30%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九)支持机器人科普中心建设
支持企业建设机器人科普中心,提供科普、实训、技术推广及体验等服务。对经认定的科普中心给予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投资10%的资金奖励,最高2000万元。科普中心运营前三年,每年最高按照年度运营经费50%的标准给予运营方资金奖励,累计不超过200万元。
五、其他事项
(一)本政策中涉及的具体政策与其他既有政策重叠的,按照“就高不就低、不重复”的原则执行。由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支持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
(二)本政策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