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

张文君、邹家骏
当“软实力”遇到“硬支撑”,乡村文化遗产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可进行数字化展示,变静态为动态、平面为立体,实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效果,让游客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农业文化的魅力。

本文来自学习时报,作者/张文君、邹家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在农业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农业产业的精准定位是关键。围绕农业产业选择,要紧密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气候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做好“中国粮”“土特产”“农文旅”三篇文章,在把握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点”上久久为功,锚定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目标,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通过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集成应用,做好“土专家”“田秀才”引育文章,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镐锄镰犁”等传统农具已经逐步退场,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机等“科技范儿”正在绘就农业现代化图景。作物种植区域化、耕种管收机械化、配方施肥精准化、农业灌溉智能化稳步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筑牢大国粮食安全根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农业全产业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涉及种植、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多个方面。“天下粮仓”要殷实,首先要做好仓储科技文章。做好粮食保鲜、节粮、减损工作,确保颗粒归仓。重点是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构建从原粮到成品、产区到销区、田间到餐桌的“大粮食”“大产业”“大流通”格局。既要吃得饱,也要吃得好。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提升了“大食物”供给水平。发展温室大棚、垂直农场、智能牧场、植物工厂等不断拓宽农业发展新空间,推动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等跨地区、反季节供应,让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油瓶子”“茶罐子”更加丰富,建立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

做好“土特产”文章。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需要把“土特产”3个字琢磨透,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在“土”字上寻机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土特产是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产品,也是一个地方独具一格的重要标志。乡村作为一座蕴含着丰富资源的“富矿”,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吸引人的地方,寻找“乡土味”,开发“土产品”。在“特”字上求不同。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乡土风貌千差万别,生产出的产品自然也各具特色。要充分挖掘自身的自然、文化和历史资源,结合市场新的需求导向,谋求差异发展,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前景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将“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多汁多味”的土特产。在“产”字上下功夫。让农民背上“红背篓”,挑起“金扁担”。推动农业现代化,不是简单地种几亩地、养几头猪,而是要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在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主要环节发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将各地“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土”“特”“产”不是割裂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结、贯通的统一体。坚持“按比较优势布局、按市场需求开发”,将乡土资源、特色优势和产业链式发展有机融合,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形成农村资源盘活、农村经济壮大、农民稳定增收的多赢局面。

聚力“农文旅”融合。要依托深厚的农耕文明基础,以农业农村为载体,以乡村文化为纽带,以旅游休闲为形态,将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带动。水稻种植、茶叶采摘、农耕实践等让人深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风情,这种体验方式可让参与者感受到农业生产的乐趣,也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青砖灰瓦、垂檐飞角、斗拱柱梁无不散发着千年岁月积淀的沉稳与古朴,成为沟通古今、连接心灵的“时空隧道”。尤其是当“软实力”遇到“硬支撑”,乡村文化遗产通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可进行数字化展示,变静态为动态、平面为立体,实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效果,让游客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农业文化的魅力。在乡村旅游方面,已经涌现出了城郊休闲型、田园观光型、民俗体验型、生态康养型等不同类型的旅游模式,推动着农村变景区、农园变游园、农居变旅店。要进一步挖掘“处处有景致、村村有画卷”的自然韵味和乡土气息,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学、启智、休闲、摄影等多元化需求。总而言之,立足村域资源禀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开发乡村旅游新业态,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立体式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实实在在地让农民增收,让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