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工联网iitime”,作者/刘艳玲。
自2019年6月工信部颁发5G牌照以来,我国5G正式商用,移动通信网络正式进入了2G、3G、4G、5G“四代同堂”的时代。
与此同时,我国移动通信网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2G/3G网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包括网络拥堵、信号覆盖不均、频谱资源有限等,关于2G/3G退网的讨论也日益增多。近日,工信部就网友对2G/3G退网的技术建议进行了公开回复。
工信部表示,2G/3G退网是移动通信网更新换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国际上的主要做法。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00多个运营商实施了2G/3G退网,将2G/3G腾退的频率用于4G/5G的部署,将有限的频率资源和网络资源用到5G、4G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中,有利于从整体上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高我国的网络运营效率。同时,目前多为全网通手机,需要支持所有六种制式和十余种频段,退网也可以降低手机的复杂度,有利于提高手机的效能,降低手机终端成本。
然而,移动通信退网不是简单地“说退就退”。需要完善用户保障措施,在充分保障用户权益前提下,才能实施退网。企业要早谋划,早告知,必须有用户保障措施和完善的用户善后方案,具备提供更好的网络覆盖、更强的业务能力和更优的服务质量的能力,为用户“愿意退”、“乐于退”创造条件。
据了解,2G网络在1991年首次推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1993年9月19日,我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GSM网在浙江省嘉兴市开通,2G网络正式进入我国。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其问题日益显现,技术落后、设备老旧、能耗效率低下、维修困难,更关键的是,其占用优质的黄金频谱资源,导致有限的频谱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随着4G/5G规模商用开展,全球2G/3G退网进程正在加快。据GSMA统计近年全球2G/3G退网情况显示,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累计有61张2G网络和46张3G网络关闭。目前,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以及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均开展了2G/3G退网工作。
2020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2021年11月,工信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2G、3G网络退网,统筹4G与5G网络协同发展”,将2G/3G退网列入“十四五”期间网络基础设施的重点工作。
事实上,早在2018年9月,中国电信CTTA终端产业联盟曾发布通知称,自2018年10月1日起,停止2G和3G手机终端的入库。此外,中国电信力推将2G语音业务逐步迁移到VoLTE,并要求5G终端不再支持2G;中国联通早在2021年底之前,就完成了2G退网的全部工作;中国移动则明确提出,在2020年底前停止新增2G用户,目前中国移动也在进行2G退网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2G/3G退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对用户产生了众多影响。例如,终端设备的更换需要成本,用户需要更换支持4G或5G网络的终端设备。这将带来一定的额外成本,包括购买新设备的费用以及可能产生的数据迁移费用。与2G/3G网络相比,4G/5G网络的流量费用可能会有所增加,增加通信成本;在2G/3G退网过程中,相关服务将逐渐中断,例如语音通话、短信、移动数据等。这可能会对用户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在2G/3G退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网络安全问题。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退网过程中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或窃取用户信息等。
因此,在2G/3G退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运营需提前通知用户并提供详细指导和优惠补贴,以减轻其负担并保障平稳过渡。
此外,为确保用户在退网期间的通信需求和安全,运营商应加强4G/5G网络建设和优化,推广VoLTE和Cat.1技术,提供与2G/3G网络相似的服务和体验,并建立应急通信机制和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2G/3G退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过,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退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保障用户的权益。通过政府、运营商和用户的共同努力,推动移动通信实现2G/3G退网,并迈向更高效、更先进、更安全的5G时代,为构建智能社会和数字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