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科技行者,作者丨周雅,配图|Geralt。
在接下来这场物联网浪潮中,全球开始涌现“Made in China”的「网器」,中国和中国品牌正在全球创新竞技场弯道超车。
百年沧海桑田。
百年前,「电」就是百姓的新能源,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时代下,诞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产品和公司。在这之中,美国和德国被认为是电器的发祥地,但当时在中国,电器还是一种舶来品。比如世界第一台家用冰箱发明于19世纪初的美国,而中国第一台冰箱得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中间差了半个世纪。
时代变迁,局面也正在发生扭转。我们的世界正在走向“万物互联”,「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连接世界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号称“数字化转型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被国际咨询巨头麦肯锡视为改变全球生活、商业和经济的12大颠覆性技术之一,技术的背后站着一个万亿市场的大产业。
于是我们发现,就像「电」创造了「电器」这种新品类一样,「物联网」也正在创造一种新品类,我们姑且先称之为「网器」,但是它们的影响可能比电器规模更大、走的范围更广。
「网器」盛行的当下,中国再一次站在时代的跳板上,这一次,所幸我们看到以芯讯通、移远通信、东集、广翼智联、猎户星空、移为通信、创通联达等为首的一大批中国物联网企业,正在突破思想的藩篱(创新),联动全球科技巨头(生态),来个突破性的一跃(出海),完成了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进”为使命的新面貌。
01
网器时代的写照
为了厘清物联网的发展路径,不妨先回顾互联网的历史轨迹。今天的互联网,其实并不是早期Internet Protocol(网际网络协议)中的资料信息共享之Internet,更是一张跨越企业、行业、终端和操作系统的Web。站在应用层的维度,比如市场最广阔的智能手机,已经发展成为一套“智能手机-场景-生态”的移动互联网成熟模式。
按照同样的逻辑,物联网也相当于一张万物之间的Web,那么网器的发展是否也会是一条“网器-场景-生态”的路径呢?在这个路线图中,「网器」,如移动互联网中的手机,作为终端节点角色最重。虽然作为新生生物,我们还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它的一些特征,已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跃然纸上:
1、在线的。
如同电器,总是需要通电一样。网器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在线」。物联网发迹于20世纪90年代,离现在几十年之远,但当时受限于无线网络、硬件和传感器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5G技术出现,网器之网有了本质性的变化,设备也一下子如虎添翼。因此如今我们一提到物联网,圈内甚至已习惯性的视之为5G物联网。
以农业场景为例。在欧洲卢森堡,一套物联网监测系统在田间长时间运转,实时采集土壤和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它既能科学利用可耕地面积(由于森林砍伐、荒漠化、过度耕种等因素造成可耕地持续减少),也能避开农业工作者都会遇到的干旱、疾病、水压不足等共同难题。由于这套农业“网器”可以随时在线,一天24小时无休工作,效率完全超越了传统人盯眼看,也解放了生产力。这套系统,就叫做“5G物联网试验田”,来自于一家中国企业芯讯通,它背后搭载的是骁龙X55基带,基于5G的高带宽、低时延、广连接三大特性,才能做到实时检测、稳定快速传输。
2、智能的。
在线是基础,智能是增益。
我们经常说“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大到一辆汽车,小到一颗纽扣,如果被冠以“智能”的标签,并不代表它们本身“很聪明”,更关键是它们“很懂你”。因为无论任何的设备,要想发挥作用,本质上最后一定要和人发生互动。智能的存在,一方面是可以让「网器」不仅可以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辅助决策,更可以让设备与人类的互动更加友好。
而这些贴心的服务背后,自然有着一颗兼具连接能力、运算能力和处理能力的“大脑”(芯片)。
以智能座舱为例。智能座舱,正在成为新车的标配,而如何将智能座舱做出差异化,也是每一款新车面临的考验。在这方面,上汽集团作为第一个提出“新四化”趋势研判的车企,它旗下的MG ONE有望成为将智能化浪潮带出海的典范——MG ONE搭载了第三代骁龙座舱平台,后者依托于高通在汽车领域超过20年的投入,集多领域的先进性能于一身,并支持沉浸式图形图像多媒体、计算机视觉和AI等功能;作为洛神智能座舱系统的智能大脑,第三代骁龙座舱平台支持MG ONE三联屏的跨屏交互和流畅操作,真实细腻的渲染效果,以及精准的AI语义识别,此外,它采用7纳米制程,能够实现更强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MG ONE已经销往了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满足全球消费者对未来座舱的期待。
图:上汽MG ONE电动车搭载第三代骁龙座舱平台,后者相当于洛神智能座舱系统的“大脑”,带来四项智能体验。
3、绿色的(低功耗)。
在马斯洛的人类需求曲线中,安全与生存是最基本的存在,本质是能量的获取和利用。对于网器来说,它们的核心生存法则就是绿色节能。
无论万物为何,也无论它们的尺寸大小、功耗高低如何,创建一个将能源需求和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才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也能让设备的效用发挥至更大。
以智慧办公场景为例。传统的开会通常拘泥于会议室内,一旦碰到工厂、医院等特殊场景下的远程会议需求时,一来网络难以支撑,二来硬件达不到要求,而智能眼镜恰好可以解决这一痛点。在美国市场,创通联达携手AR企业Vuzix,推出了适用于办公场景的智能眼镜——Vuzix M400 AR Glass,它搭载高通骁龙XR1芯片平台,帮助实现了小巧轻量化的外观,同时支持16小时低功耗长续航,目前已成功接入Zoom、Skype for Business、Webex Teams、Microsoft Teams等主流会议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出现在不同国家、在不同行业遍地开花的物联网应用场景,都来自高通中国近期发布的《扬帆出海——2022高通物联网创新应用蓝宝书》中,这也是高通连续第三年推出物联网案例集。今年的案例集中,高通携手70家合作伙伴,通过汇聚覆盖10大行业的82款产品应用和58个案例故事,展现了中国物联网生态系统在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过程中的创新与合作。
图:《扬帆出海——2022高通物联网创新应用蓝宝书》
02
万物互联的注脚
相比传统电器在家庭使用环境的单一角色,万物互联的「网器」,其功效已经从单一的技术走出来,反而与更多的垂直行业集成,有更多的创新头脑去设想场景,才能发挥其更大作用。更重要的是,伴随产品的换代性机遇,也必然有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将因此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物联网企业似乎已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功元素。从“天时”来看,中国正在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挖掘新数据驱动的创新场景,无疑会推动中国物联网市场的增长;从“地利”来看,中国拥有丰富的消费采购市场,更有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这都是中国的“硬通货”,会给物联网企业带来肥沃的土壤;从“人和”来看,中国物联网企业不仅自身有极强的创新基因,也有高通等外部技术合作伙伴的加持,有了融合生态的“协同之舞”,更广阔的万物互联生态世界也将因此打开。
这样的故事无独有偶,证明了它的可行性。以中国手机产业为例,中国手机产业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背后得益于高通这样给力的伙伴,曾经在全球前10大手机厂商中,只有1家是中国企业,而如今这个数字变成了7家。高通市场总监Ignacio Contreras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告诉我:“高通可以将在移动领域的广泛技术,复用在物联网领域当中”,高通首席可持续发展官Angela Baker提到:“在我们探索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更绿色未来的过程中,高通公司认为5G技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5G对人与万物智能互联的世界至关重要”,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物联网企业同样可以复制中国手机企业的成功。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也曾说过:“中国厂商利用高通的全球化解决方案,融合本土创新与外部科技,不断提升物联网科技创新水平,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稳居全球领先行列。”目前,高通与全球13000多家企业合作,共同推进物联网核心技术在众多垂直领域的应用。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对于这些朝气蓬勃的中国物联网企业而言,让商业出海从原来的一种冒险,变为对商业新大陆的一次开拓,也正是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理念下,最清晰的产业注脚。
于是我们想起维纳的那句经典语录“人有人的用处”,而中国物联网企业和高通等共同的技术生态,则正在让机器有了更多机器的用处。
图:《扬帆出海——2022高通物联网创新应用蓝宝书》之部分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