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智慧城市发展之路​--数据融合

侦查一线
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暴露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智慧城市建设是失败的,只能说明智慧城市建设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应该下调对智慧城市的“期待”。就像不能指望一个3岁的孩子会解高数题一样,我们也不能期望智慧城市能解决所有的城市问题。

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暴露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智慧城市建设是失败的,只能说明智慧城市建设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应该下调对智慧城市的“期待”。就像不能指望一个3岁的孩子会解高数题一样,我们也不能期望智慧城市能解决所有的城市问题。

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一场对城市危机应对能力的大考。但也会给城市接下来的发展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创新点。

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汹涌而至,病毒从人口稠密的城市开始大规模蔓延,对各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之而来的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以AI、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可提供高效应急机制的智慧城市开始助力“抗疫”……

从2012年城乡住建部出台《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提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实施管理等内容;

2014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智慧城市”建设首次引入国家战略;

同年,中国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智慧城市作出定义;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至今已经开展了八年。在这八年间,智慧城市建设从最初的“星星之火”,走向了“百花齐放”,无论是沿海城市,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

“最多跑一次”、“交通大脑”、“刷脸认证”……似乎这些“高科技”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似乎卓有成效。

但在这次疫情中,似乎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网格员上门手工登记信息、防疫宣传全靠“喊”、数据缺乏共享机制导致各部门无法做出及时响应……

这不仅让人们开始反思,智慧城市建设是不是也有“虚火”,我们是否需要下调对智慧城市的预期?

对比2003年SARS疫情,得益于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在疫情应急处理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

(1)基于智慧城市系统开发的健康码,提升了疫情防控中信息核查的效率;

(2)各类基于物联网、AI技术应用开发的测温机器人、无人配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为疫情期间的城市发展提供便利;

(3)疫情信息采集系统实现城市疫情防控信息数据化、可视化;

智慧城市仍在初级阶段

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暴露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智慧城市建设是失败的,只能说明智慧城市建设还在初级阶段,我们应该下调对智慧城市的“期待”。就像不能指望一个3岁的孩子会解高数题一样,我们也不能期望智慧城市能解决所有的城市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于2020年1月在北京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8-2019》中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准备期、起步期和成长期三个阶段,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城市从两年前的7.7%增长到80%,而处于准备期的城市占比则从42.3%下降到11.6%。

数据反映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在从“整体规划”走向“全面落地”;但同时也折射出:全面的智慧城市建设才刚刚开始,我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智慧”还有很远的距离。

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最典型的问题是:数据治理缺乏整体联动,决策信息无法上下实时贯通。

在数据共享方面,某些政府内部、政府部门之间、区域政府之间缺乏了数据共享的机制。这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沟通成本,但在平时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但是,在疫情这样的突发状况下,缺乏数据共享机制的弊端集中显现,加重了疫情防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这也是让不少人质疑智慧城市建设是否有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类感知前端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低在应用效果方面,目前多数智慧城市建设以服务政府为主,缺少面向市民和企业的应用体系。因此虽然智慧城市能帮助政府实现精细化管理,但对普通的市民而言,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感知并不强烈。

城市各类感知前端设施就像是身体感官神经元细胞,需要对外界的动态信息进行实时感知,而以最核心的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来说,其智能化普及率目前都还不足5%。

智慧城市未来应该是什么做呢?

从宏观发展的角度来看,“新基建”是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最简单且有效的办法,而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1)更便民。作为智慧城市的最直接受益者,在城市生活的公众最有发言权。根据一份面向社会公众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重点关注医疗、交通、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

受访者提出了许多如社区智慧安防系统、智能导航、智慧医疗的建议,观点五花八门,但都离不开“便民”一词。

在大众看来,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惠,让城市智慧化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市民享受到高品质的生活,收获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2)更智能。在首届智博会上,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院士提出一个观点:“未来的智慧城市是和人能够互动的,未来的城市不再是一个只有道路、房屋、桥梁、河道的城市,它将是一个智慧的生命体。”

3)更高效。未来,智慧城市应该更好地发挥信息数据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生活、安防、居住环境的及时监控,提高运行管理、公共服务的时效性,效率性,形成良好的市容市貌,构建精细统一的城市管理系统。

4)更宜居。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病”等问题逐渐凸显。未来的智慧城市,政府可以针对房屋,人口,物流,卫生,安防,组织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区域管理,保障公共服务、政务服务。

同时,通过智能控温、监测耗能量、车辆监控、智能充电等,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集聚化管理,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更便捷、更舒适的家居环境。

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还需要长期的实践与探索,不断发展新技术,补齐短板,更好的服务人民与社会。

总结

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疫情不仅倒逼了各地政府升级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建设,也让各地政府意识到了智慧城市建设“实用性”的重要。

数据是智慧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收集的数据量越大,数据融合的程度越高,城市就越“智慧”。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