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行业发展概况

安防展览网
由于城市人口容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运用科技手段、高效能的管理方式管理城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市政管理能力、方便城市生活、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强化居民生活幸福感。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国的城市居民为6亿,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5%,与1987年中国的城市化率相比提高了一倍多。同时,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70%,城市人口将达10亿。

行业发展概况

智慧城市发展背景

由于城市人口容量和规模的迅速扩大,运用科技手段、高效能的管理方式管理城市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市政管理能力、方便城市生活、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强化居民生活幸福感。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包含着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项目、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内容。对智慧城市建设而言,智慧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是手段和驱动力,智慧产业和智慧项目是载体,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人文和智慧生活是目标。具体说来,智慧(应用)项目体现在: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食品系统、智慧药品系统、智慧环保、智慧水资源管理、智慧气象、智慧企业、智慧银行、智慧政府、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建筑、智能楼宇、智慧油田、智慧农业等诸多方面。“智慧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试点阶段和推广阶段。

①起步阶段:2000年至2003年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当时,我国对于智慧城市的研究刚刚开始,但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极大关注。各大城市纷纷举办城市信息化论坛,如2000年5月在北京召开“21世纪智慧城市论坛”、2000年6月在上海举行“亚太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和2001年9月在广州举办“中国国际智慧城市建设技术研讨会暨21世纪智慧城市论坛”等,2001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科技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数字化工程”(简称“城市数字化工程”)顺利通过可行性论证,并纳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在全国建立4-6个市级综合城市数字化工程应用示范项目和5-10个社区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国内许多先进城市也积极投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之中,纷纷提出了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口号,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进行各具特色的尝试和实践。

②试点阶段:2004年至2007年为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阶段。2004年10月,北京市东城区率先推出“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依靠信息化技术进行数字化城市管理;2005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深圳市、杭州市、扬州市和北京市朝阳区等10个城市(城区)作为全国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首批试点单位;2006年3月,启动了郑州、台州和诸暨等第二批17个城市的试点工作;2007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的24个试点区域。至2007年,从北京市东城区到全国51个试点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由一个不为人知的新事物,逐渐演变成中央和地方广泛进行试点、各地纷纷效仿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试点过程中,涌现出了一些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突破的典型城市,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城管新模式,如特大城市的“深圳模式”、大中城市的“杭州模式”和中小城市的“绍兴模式”等,对全国市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意义。

③推广阶段:2008年以后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和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议要求,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要求各地建设和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广工作。目前,数字化城市管理正向城市管理纵深扩展,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均大力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设或正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各级地方政府已超过上百个。

智慧城市发展主要目标

国务院2014年8月27日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其中目标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①公共服务便捷化。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环境保护、交通出行、防灾减灾、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的信息服务体系,公众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方便、及时、高效。

②城市管理精细化。市政管理、人口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社会诚信、市场监管、检验检疫、食品药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等社会管理领域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统筹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及建(构)筑物数据库等资源,实现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精准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③生活环境宜居化。居民生活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水、大气、噪声、土壤和自然植被环境智能监测体系和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在线防控体系基本建成,促进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④基础设施智能化。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电力、燃气、交通、水务、物流等公用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运行管理实现精准化、协同化、一体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

⑤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基础网络和要害信息系统安全可控,重要信息资源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护。

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突破500个,由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发布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白皮书(2018)》指出,根据2017年首次全国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得到的数据显示,参与评价的二百多家城市平均得分为58.03,其中超过一半的城市智慧水平亟待提高,预示着智慧城市发展空间仍然巨大。预计2019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