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中国移动消费者调查2018年最新调查分析了中国消费者和移动数字设备及应用的供需状况,概述了手机拥有、人工智能应用程序、指纹认证、二手手机市场、短视频应用程序、移动支付、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移动电话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等九项重要发现。根据在中国境内收集的样本,该调查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极具代表性和有价值的建议。
一、中国用户喜新厌旧
1. 中国的手机拥有量在全球排名第一
2018年,中国智能手机拥有量达到96%,同比增长7%,比全球平均拥有量高出6%。
2. 中国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高于全球用户
与全球用户相比,中国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更高。在2017年以后的手机购买量中,中国用户占比接近80%,而全球用户仅占58%。99%的中国用户在购买手机时选择新手机,10%的全球用户仍在使用二手手机。
3. 中国用户在线手机购买率远高于全球用户
从手机购买渠道来看,52%的中国用户的手机是在网上购买的,而全球只有28%的用户是在线上购买的。
二、中国在基于人工智能的移动应用程序方面遥遥领先
一般来说,中国用户使用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移动应用的比例高于全球用户
总体而言,中国用户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数量远远超过全球用户。
海量数据推动了中国智能手机应用的增长。日常必备的手机为机器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训练数据,使中国成为数据领域的超级大国。
得益于科技巨头提供的开源社区,以及海量的搜索数据、多样化的产品线和庞大的用户需求,中国基于人工智能的移动应用迅速增长。对于客户端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来说,手机是最佳的载体。
三、指纹身份验证占主导地位
指纹认证在中国手机生物识别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2018年,指纹认证已成为中国手机的标准配置,2018年同比增长35%。面部识别和语音识别在2018年都增长了26%。从全球来看,密码识别仍然是解锁、授权支付和转账的首选。全球用户指纹认证、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应用较少。
指纹认证在中国的应用远远高于国际水平。由于中国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高于全球用户,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更换手机来体验最新的手机生物识别技术。2018年指纹认证进一步完善。2018年,智能屏幕指纹认证被制造商广泛应用。更快捷、更简单的操作,结合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解决方案,使指纹认证进一步渗透。
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在手机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人工智能在智能手机上的广泛应用。随着越来越多的移动设备制造商进入人工智能领域,包括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在内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解锁解决方案将变得更加流行。
四、二手手机市场停滞不前
超过50%的旧手机闲置或被中国和全球用户转送给家人。用户对二手手机市场以及以旧换新服务仍然不太感兴趣。在这一方面,中国用户比例分别为3%和2%,全球用户比例分别为3%和1%。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增长,旧手机无法为中国市场的用户带来多大价值。
从功能上看,老款手机在电池寿命、速度、屏幕、摄像头等满足用户日常需求的几项功能上落后于最新款手机。
从回收价格来看,以较低的价格回收使用过的手机对用户产生的价值较小,并且需要复杂的评价过程。因此,用户对二手手机不太感兴趣。
五、短视频内容霸屏
1. 短视频用户数量激增
中国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图片和视频、使用滤镜、编辑图片和视频的比例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拍照比例略低于全球用户。手机拍照、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图片和视频以及使用滤镜的比例分别为61%、52%、48%和33%。手机用户在短视频平台上花费了大量时间。
中国市场在开发滤镜相机和美容相机软件方面相当成熟,用户对图像和视频编辑软件的需求非常强烈。
2018年,随着滤镜、视频编辑、跨平台分享等短视频相关应用程序的迅速发展,以及嵌入如智能推荐等AI算法的短视频应用的传播能力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中国短视频用户数量激增。
2. 中国用户沉迷于片段视频内容
中国用户花在内容上的时间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主要集中在新闻、视频、即时消息和视频新闻上。
视频内容正在成为用户的信息源: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全面繁荣,内容聚合平台孵化的短视频应用覆盖多种视频内容。在过去,用户需要切换不同的应用程序才能观看的内容被聚合成短视频平台。人们对内容的消费进一步碎片化。
六、移动支付势不可挡
中国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进行银行交易的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投入巨资开发互联网应用。由于手机银行操作简单,中国用户对新型软件的开放程度较高,手机银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泛滥的激烈竞争中,中国的银行更加注重应用程序的用户体验和功能迭代,因此中国的手机银行软件更容易操作。手机作为购物支付工具的领先地位得到加强。从浏览、网购、线上付款实体店取货,其渗透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中国,这一比例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移动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在购物、就餐、娱乐和移动等多个现实场景中的覆盖。
信用卡普及率低,使得第三方购物支付在中国支付行业发展迅速。由于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的渗透率较低,覆盖的场景较少,相比于支付宝、微信等与消费者关系密切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卡在中国的渗透率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七、中国用户大力拥抱高科技家居
1. 中国用户对智能家居高度开放
中国用户使用的智能家居产品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快速增长的驱动力是:
应用程序的快速部署: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中国发展迅速,尤其是智能音箱等人工智能产品为用户创造了新的智能家居场景。
家居装饰消费升级范围广泛:个人收入的增加刺激了中国的消费升级。再加上中国用户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生活高度相关的智能家居产品越来越受欢迎。
2. 包括智能手环和手表在内的可穿戴设备表现出色
包括智能手环和手表在内的可穿戴设备在中国市场上表现抢眼,它们各自的拥有量分别为36%和23%,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国内低价生产是中国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销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目前,低价智能可穿戴设备公司已经主导了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
中国用户更注重健康。老年人口以及包括90后、95后在内的数字原生代成为主要的数字消费群体,以健身健康为主要卖点的可穿戴设备受到年轻一代和老年市场的追捧。
八、手机流量进入“不限量”时代
1. 后4G时代推出了不限量流量套餐
2018年,中国三大运营商推出了不限量流量套餐,将数据用户使用10GB以上的比例从2017年的8%提高到42%,接近全球已有不限量流量套餐的平均水平。
随着每月超过10GB的流量套餐的出现,短视频和手机游戏也出现了迅猛增长。日益增长的手机消费和用户时间显然增加了手机的流量使用量。
2. 中国数字用户对5G网络的态度
在5G网络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主流趋势的推动下,中国数字用户对新技术持积极态度。
研究表明,38%的用户表示,5G推出后,他们将立即使用5G网络。趋稳后,33%的用户将使用5G,20%的用户将最终使用5G, 7%的用户将在5G成为主流后使用。
类似于3G向4G网络的转型,通信技术的升级带动了新的硬件设备和基础设施的更新,5G也将经历这样一个时期。
九、中国用户对数据隐私的更为敏感
1. 中国用户比全球用户对个人信息泄露更为敏感
与全球用户相比,中国用户对正在使用(71%)、存储(56%)和以不同方式与第三方共享(64%)的个人数据更为敏感。
中国在保护用户数据方面的规定很少,而中国用户比全球用户更能意识到危机,由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全球用户对个人信息的使用较为节制。
2. 由于对用户手机数据的应用,企业正在经历一场信任危机
中国和全球用户对企业和第三方表现出不信任。超过70%的中国和全球用户认为公司使用并向第三方提供他们的个人信息。
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收集消费者信息,为他人提供信息,导致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垃圾邮件、网络诈骗等频发,从而引起消费者对企业信息泄露的关注。
在物联网世界中,企业将与用户信息和时间相关的数据作为资源进行挖掘,最大限度地挖掘用户需求。目前,大多数公司没有妥善维护用户数据,导致用户数据被互联网灰色和黑暗数据行业以欺诈、盗窃的方式窃取并出售给第三方。
公司在手机端收集的用户资料,应限制在所需的服务范围内;企业应避免为了精准营销和利润而购买或出售用户个人信息,优化用户服务协议,提高协议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