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工联网iitime”,【作者】胡锦明。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科技加速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工业领域正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这一举措,是我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升工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今年一季度,在“两新”政策的持续发力下,我国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加速落地,成效显著。从投资增长来看,设备更新成为拉动投资的新引擎,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1%。
这种增长不仅体现在量的扩张上,更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升级态势。同时,为了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财政部安排了5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设备更新的范围进一步扩展,除了在工业、用能设备、能源电力等传统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外,还将电子信息、安全生产、设施农业等领域纳入其中。
在电子信息领域,众多企业积极响应设备更新政策,加大对先进芯片制造设备、高精度电子检测设备等的投入。
而在安全生产领域,设备更新同样刻不容缓。一些高危行业企业纷纷淘汰老旧、安全性能低的设备,换上具有先进安全防护功能和智能监测系统的新设备。
在设施农业领域,设备更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和农户开始采用智能化的灌溉设备、精准施肥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调控设备。
以新疆的矿山企业为例,不少企业更新了智能开采设备,新设备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人员的安全保障水平,生产效率也比过去提高了20%。这一变化不仅为矿山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整个行业的安全生产和高效发展树立了典范。
在川气东送施工现场,我国自主研发的油气管道全自动焊接检测机器人正式上岗作业。智能焊接系统完全取代了传统的人工加焊机方式,焊接一次合格率高达98%以上。这一先进设备的投入使用,不仅大幅提高了焊接质量与效率,还减少了人工成本和安全风险,为川气东送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在高端智能设备采购方面的决心与力度。
此外,我国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整体部署并规模化实施设备更新。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与协同创新,进一步提高设备更新的效率和效果。通过联合开展设备更新行动,园区企业共同引进先进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共享技术服务平台,不仅降低了设备采购和维护成本,还使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表示,到2027年我国工业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要增长2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实现工业大省和重点园区数字化改造全覆盖。
这一宏伟目标的设定,为我国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指明了方向,不仅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在释放内需潜力、助力绿色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升。